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留守儿童作为城市化过程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学界对该群体的研究主要涉及教育学、心理学、人口学、人类学等学科,本研究结合社会学中的社会化理论和心理学中的人格发展理论引入社会适应这一概念,通过一系列实证研究得出农村留守儿童在学校适应、家庭适应和自我适应这三个方面的特点并进行归因分析,为提升其社会适应能力提出相应的对策。本研究选取河南省鲁山县的留守儿童为研究对象,对297名留守儿童和75名非留守儿童分别进行问卷调查,并结合一定的深度访谈和实地观察。实证研究结果显示:鲁山县农村留守儿童在家庭适应、学校适应和自我适应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像与父母和照顾人沟通不畅、学习成绩两极分化严重、自我体验不高,容易焦虑、自卑、敏感等,有被动适应等适应不良的情况,但总体来讲,留守儿童并没有像媒体报道的那样,在父母外出之后成为“差生”、“问题儿童”,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没有明显差异。正文包括以下五大部分。第一章为绪论。主要探讨了研究缘起、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的方法和过程、研究的理论依据和对本研究的启示。第二章为农村留守儿童社会适应概述。主要包括留守儿童和社会适应等概念辨析以及农村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研究综述。第三章为鲁山县农村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的实证研究。主要探讨了调查对象的选取和调查过程,以及样本的基本信息。第四章为鲁山县农村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的调查结果及归因分析。主要从学校适应、家庭适应和自我适应等三个方面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得出鲁山县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现状的特点,并从社会大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个人因素等方面对其进行归因分析。第五章为提升鲁山县农村留守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对策思考。主要包括正确看待儿童的留守状态,即强化父母在家庭抚养与教育中的责任意识和鼓励留守儿童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增加学校教育的财政投入;社会工作者的介入。结语部分:总结全文,指出研究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