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经济社会日益发展的今天,淡水径流的减少和富营养化问题已成为目前黄河口的主要环境问题,为正确认识黄河口的环境质量状况,亟需建立针对区域特点和问题的评价指标体系。依托国家海洋局“北海区河口海域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方法研究”项目,本文探讨了1980-2011年黄河口营养盐入海通量变化,基于黄河口水环境特征分析和数理统计方法筛选评价指标,构建水质评价指标体系,并对黄河口水质状况进行了评价,最终服务于北海区河口海域综合评价方法的建立。研究表明,1980-2011年间,黄河口DIN和NO3-N十年际入海通量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NH4-N和NO2-N入海通量呈不断升高趋势。将通量变化幅度与径流量变化幅度相比发现,每十年际各形态无机氮的浓度不断上升。用月浓度与年均浓度的比值估算2001-2011年黄河口DIN的年平均通量约为6.67×104t/a,其中NO3-N、NH4-N和NO2-N入海通量分别为5.92×104t/a,0.71×104t/a和0.095×104t/a。较高的无机氮入海通量是黄河口水质面临的主要压力之一。目前黄河口水质现状为无机氮超标严重,溶解氧和非离子氨均达标,NO2-N和NH4-N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幅度均较大。在S≤20区域DIN、COD和石油烃严重超标,超标率分别为100%,92%和85%,PO4-P超标率为33%,pH、NO2-N和Chl-a基本符合标准。到了S>20区域,DIN依然有66%的站位超标,PO4-P、COD和石油烃的超标率分别降为4%、7%和11%。最终筛选出的黄河口水质评价指标包括DO、TSS、DIN、PO4-P、COD、石油类和非离子氨。由于河海水混合导致的pH变动幅度极易掩盖一般污染及生物活动所表达的信号,且电位法测定pH无法消除离子强度剧烈变化的影响,难以准确反映水体酸度的变化,此外pH、S与DO、COD、DIN、PO4-P等参数具有很好的相关性。黄河口NO3-N是DIN的主要成分,NO2-N与DO和COD、非离子氨显著相关。易降解有机物对水生生物的影响更为显著,黄河口POPs和重金属的浓度均较低。基于指标筛选的原则,不选S、pH、NO3-N、NO2-N、TOC、POPs和重金属作为评价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