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传统农业源远流长,农学文献纷繁复杂、形式多样。农家学者群体涉及各个社会阶层,官员、学者、士人、农夫、隐士皆参与其中,他们的个人生平、思想状态、知识结构、思维模式都是值得探究的。农书写作与编纂体例也值得注意,其中不同的书写义例不仅体现了各异的价值判断和取向,而且学科渗透与经学笼罩的现象正是现在研究最薄弱的地方。农学文献的形态形制呈现的多样化,也值得我们去发掘。除却传统农书,诗歌、图画、考古成果、地方志都包含着农学知识和相关论述。农学文献所体现的学术与科学价值则是人文与科学的两端观照,基于这两方面的传承和发掘,引发的传统农学未能走向近代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故而本文第一章正是要构建一个横向与纵向的立体文献呈现,但基于当下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现存农书的整理与考证,并将传统农书进行分类概述,即官方农书、地方农书、专业农书三类分述。本章的侧重点则放置于农书以外的文献考述。如农俗农谚、农事诗、耕织图、乾嘉考证学的涉农研究、明遗民的涉农论著等。对前人成果的综述也尽可能避开已有的重复研究,而是从目录学这一薄弱环节入手,从官修目录和私人目录中寻求突破。此外,专述农家学者所呈现的群体性特征,略述其生平经历、著述动机、地理分布等,为后文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考述过程中引发的对农学文献搜罗的门径启迪是本章的一大收获。第二章则以明清农书为文本解读对象,集中凸显其文献学价值和思想价值。其中的体例示范价值是本文的创见所在,对于研究较多的《农政全书》和《天工开物》两部农书,主要提取了其书法义例和写作特色。对于《宝训》《农说》则是第一次对其写作体例进行了探究。对农书思想层面的解读是论述其学术价值的题中之义,其中既有农业哲学思想,又有农业经济思想和农业政治思想。第三章则转向对明清农学文献的科技层面的关注。一方面科学技术角度的阐释一直是农史专家的侧重点,此项研究已趋于成熟。本章立足于前人已有成果,主要针对文本体现的农学技术进行一些损益的变化补充。另一方面,将此章作为明清农学不可或缺的一个侧面来书写,旨在呈现论文的完整性与系统性。第四章提出了明清农学文献研究下的若干问题。包括当下的一个显著性问题,即李约瑟难题下的农学反思。从“阴阳五行学说”的哲学层面、传统农学的思维层面、经学笼罩农学技术的学术层面、农书写作范式的书法层面、农家学者的个人层面等角度来总结反思传统农业科技未能步入近代的多重因素,并从文学与文化层面提出了关于农学文献研究的后续想法和探索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