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技发展不断推动国民经济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一个严峻问题就是受众认知与科技知识传播的不匹配。2018年武志勇在《中国教育报》上就提到过,人们对科技信息了解和理解远远落后于科技发展的速度。但当时的他将这一问题直接归结于传播媒介的科技传播水平不够。笔者在经过多平台多媒介考察发现,即便近年来传播平台的种类日益增多,科技传播渠道也不断丰富,但人们仍对科技知识认知不够和理解不了。例如凭借网络和智能手机两大优势崛起的短视频,拥有从2017年2.42亿人到2018年3.53亿人的用户规模,吸引中国科协、中国科学院、人民网等机构加入,展开对科技视频的大量传播,传播者除了上千的PGC用户外,还有近万个UGC用户加入科技传播行列,如此传播力度始终摆脱不了武丹老师曾经提出的“科技传播与人们需求错位”问题,很多研究者将这些问题归结于受众的教育水平和文化背景,但是笔者在对所有媒介中用户规模最大的短视频平台进行分析,发现平台上传播的绝大多数科技内容种类集中,且基本与当下科技发展水平脱轨,人们仍停滞在早期科技知识普及阶段,认知水平受到一定阻碍。为进一步探讨上述问题,笔者选取了科技短视频的诸多平台中PGC身份认证最多,并且拥有最为权威的中国几大科普机构入驻的短视频平台西瓜视频为主要研究平台,考察2017年8月-2018年8月一年期间搜索排名前五、粉丝量最高、点击量最大的三个用户,分别是科普中国、中国科普博览、科普大世界共504个短视频的内容可视化情况进行探索,尝试分析目前短视频中科技知识可视化程度是否能满足受众认知需求以及提炼相关问题。同时汲取朱述超在看待受众与信息可视化问题时的观点,采用滚雪球抽样法共抽取了32位访谈对象进行初步访谈,结合形式和内容的两章节的分析情况制作访谈提纲,尝试着探索科技短视频可视化知识塑造的意义与受众认知得来的意义是否相同或相似。不同于过往科技传播期刊杂志出版传播,本文更着重于探讨科技传播与受众认知二者之间协调程度,即便近年来也有一些学者关注到视频平台的可视化问题,但大多从平台日、月访问量等着手,很少有学者考察科技视频本身。本研究将从传播学的视角出发,结合任悦和赵慧臣对于图像和可视化意义表达和产生过程的探索,分析科技类短视频科技知识传播时将从形式(媒介)、内容(知识)、意义(受众)三部分进行,并紧扣符号、语言、叙事、图像、修辞等理论以及可视化相关理论知识,试图窥探科技传播中受众对科技知识的认知情况,并聚焦当下短视频平台上科技传播方式,总结短视频中科技知识传播可视化形式、内容,并进一步分析科技知识经过可视化的方式传播意义如何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