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芥川龙之介是大正时代有名的小说家。他全力创作短篇小说,在短暂的一生中,写了超过150篇短篇小说。他的短篇小说篇幅很短,取材新颖,情节新奇甚至诡异。作品关注社会丑恶现象,但很少直接评论,而仅用冷峻的文笔和简洁有力的语言来陈述,便让读者深深感觉到其丑恶性,因此彰显其高度的艺术感染力,被称“大政文坛的鬼才”“东方的艾伦”。1916年在第四次《新思潮》的创刊号上发表《鼻》,受到夏目漱石的赞赏,迈出走上文坛的第一步,此后不断发表了很多杰出的作品。但是,中国旅行归来后所撰写的《中国游记》,自发表后受到很多批判。1922年,在杂志《改造》上发表了《将军》一文,因其主人公N将军让人联想到乃木希典,破坏了当时日本人民心目中的偶像,一时受到了严厉的批判。本论文通过芥川龙之介中国旅行后所写的纪行文《中国游记》以及《将军》《桃太郎》等作品,分析芥川龙之介的反战意识以及其反战思想与中国旅行的关系。开始部分,简单介绍与芥川龙之介作品的接触、以及选定芥川文学中的反战思想为主题写毕业论文的经过。第一章,首先从芥川龙之介的家庭、教育经历、恋爱婚姻、职业生涯等方面介绍芥川的生涯,然后介绍芥川龙之介从学生时代办回览杂志至踏上文坛的经历、并按照不同种类整理芥川的作品。第二节是先行研究,简单整理中日两国研究芥川的历史、围绕芥川的自杀中日两国文坛的反应、中日两国对芥川中国旅行后写的纪行文的评论、以及对芥川的反战思想的研究。第二章选取了《猴子》《落头之谈》两部作品考察芥川反战思想的萌芽。《猴子》描写了军队生活中养成的冷淡的人际关系、失去的人性。《落头之谈》描写了失去理性的理想型的士兵在面临死亡时对战争以及将他带向战争的一切事物的憎恨。第三章其实是《将军》论。分析了战争中普通士兵、一般将校以及N将军的人物形象以及对战争的不同看法,对《将军》从“偶像破坏”方面进行的批判,以及从反战意识这一角度进行重新审视。第四章也就是《桃太郎》论。介绍了日本有名的故事《桃太郎》的原型以及明治、大正、昭和十七的变迁,分析了芥川改写的《桃太郎》中的反战意识。第五章介绍了芥川中国旅行后所写的《湖南的扇子》描写的中国革命重地长沙以及不服输、富有热情的长沙人民;芥川在中国旅行中会见的中国文人政治家;中国旅行中感受到的中国人名的排日情绪。总结部分将芥川的反战意识与中国旅行结合起来。结束部分提出了在书写论文中遇到的问题、本论文的不足之处以及今后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