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应用氯沙坦灌胃后百草枯中毒导致急性肾损伤大鼠肾组织病理、血清中 BUN、SCr、IL-18 及肾组织 CAV-1、AT1R、IL-18 mRNA 及蛋白的表达水平变化情况,探讨CAV-1是否对百草枯中毒大鼠肾脏RAS具有一定的影响,是否发挥保护作用。方法 将72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法平均分成对照组(NS组)、染毒组(PQ组)及氯沙坦组(LT组),实验首日LT组和PQ组利用剂量为100mg/kg的百草枯溶液灌胃法一次性灌胃建立急性肾损伤模型,NS组利用等量生理盐水建立空白对照;此后LT组大鼠每日使用计量为60mg/kg氯沙坦溶液灌胃,PQ组和NS组大鼠则予每日使用等量生理盐水灌胃,常规饲养,每日观察每组大鼠一般情况的变化。于第1、3、7、14d分四个批次处置大鼠,每批次6只:麻醉后打开大鼠腹腔,取肾组织及腹主动脉血留取血清。对各组大鼠肾组织进行HE染色,观察病理变化并评级;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大鼠血清中BUN、SCr的浓度情况;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大鼠血清IL-18水平;采用qRT-PCR法检测大鼠肾组织中CAV-1、AT1R、IL-18 mRNA的表达量;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肾组织中CAV-1、AT1R、IL-18蛋白的阳性表达率;采用Western-blot法测定大鼠肾组织中CAV-1、AT1R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1)大鼠肾组织病理学显示,NS组大鼠可见清晰完整的肾单位结构,肾间质未见水肿、充血及炎性细胞;PQ组大鼠肾间质可见大量浸润的炎性细胞,水肿、充血,肾皮质部可见肾小管上皮细胞出现明显的空泡变性及肿胀,甚至出现片状和灶状坏死;LT组肾间质的炎性细胞浸润情况、水肿充血及肾小管上皮细胞空泡变性等病理损伤较PQ组轻。(2)大鼠血生化结果显示,PQ组和LT组在各时间点大鼠血清中BUN、SCr水平均高于NS组(P<0.05);LT组在第1天与PQ组大鼠血清中BUN、SCr水平无明显差异,从第3天起LT组大鼠血清中BUN、SCr水平均低于PQ组(P<0.05),且总体呈现出一定的下降趋势。(3)大鼠血清ELISA结果显示,PQ组和LT组大鼠各时间点IL-18的浓度均高于NS组(P<0.05),LT组在第1天与PQ组大鼠血清中IL-18的浓度无明显差异,从第3天起LT组大鼠血清中IL-18的浓度均低于PQ组(P<0.05),且总体呈现出一定的下降趋势。(4)大鼠肾组织PCR结果显示,PQ组和LT组大鼠在各时间点CAV-1、AT1R、IL-18mRNA的表达量均高于NS组(P<0.05),LT组大鼠肾组织中CAV-1、ATiR mRNA的表达量在各时间点均低于PQ组(P<0.05),且总体呈现出一定的下降趋势,LT组大鼠肾组织中IL-18mRNA的表达量在第1天与PQ组无明显差异,从第3天起LT组大鼠肾组织中IL-18 mRNA的表达量均低于PQ组(P<0.05),且总体呈现出一定的下降趋势。(5)大鼠肾组织免疫组化结果显示,PQ组和LT组大鼠在各时间点肾组织中CAV-1、AT1R、IL-18蛋白的表达量均高于NS组(P<0.05),LT组大鼠肾组织中CAV-1、AT1R、IL-18蛋白的表达量在第1天与PQ组无明显差异,从第3天起LT组大鼠肾组织中CAV-1、AT1R、IL-18蛋白的表达量均低于PQ组(P<0.05),且总体呈现出一定的下降趋势。(6)大鼠肾组织Western-blot结果显示,PQ组和LT组大鼠在各时间点肾组织中CAV-1、AT1R蛋白的表达量均高于NS组(P<0.05),LT组在各时间点肾组织中CAV-1、ATiR蛋白的表达量均低于PQ组(P<0.05)。结论 百草枯中毒可导致大鼠肾损伤,造成CAV-1、AT1R、IL-18异常升高,应用AT1R拮抗剂氯沙坦可以降低CAV-1、AT1R、IL-18的表达,减轻肾损伤程度,CAV-1可能通过与AT1R结合,抑制RAS对百草枯中毒大鼠肾脏炎症反应的介导,发挥对肾脏的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