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临床上,双黄连制剂有口服、注射和肺部吸入等不同用药途径,其中双黄连气雾剂在治疗肺炎、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方面应用较多,临床研究报道多达上百篇。但值得关注的是,双黄连雾化吸入剂并没有得到SFDA批准,且双黄连注射剂的肺部吸收特性和肺部安全性研究尚未见研究报道。因此,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是建立适合于体内和体外评价双黄连主要化学指标成分的肺部吸收特性以及肺部毒性的方法,初步阐明这些成分的肺部吸收特性以及双黄连在不同剂量下的潜在呼吸道毒性。本论文第一部分建立了双黄连大鼠血浆样品的处理方法和同时测定血浆样品中绿原酸、黄芩苷和连翘酯苷三个成分的HPLC-MS/MS的分析方法,该方法特异性、精确度、重现性、定量限和灵敏度均能较好地满足血浆样品中药物含量测定要求。另外,应用上述方法考察了双黄连溶液经大鼠静脉注射,气管喷雾给药和灌胃给药后的药代动力学特征。结果显示,大鼠气管喷雾给药后可快速吸收,血药中达峰时间小于10分钟,相对于口服给药有更高的生物利用度;绿原酸、黄芩苷和连翘酯苷的肺部给药和口服的绝对生物利用度分别为9.62±1.4、13.8±4.6、194.5±9.4μg/ml,min。第二部分建立了以Caco-2和Calu-3细胞株为模型的体外吸收机制评价方法,并应用该方法评价了双黄连中各成分的吸收规律。结果表明,绿原酸和黄芩苷在呼吸道和肠道的吸收均以被动扩散为主。比较而言,双黄连中主要化学成分在肺部具有较好的通透性。口服吸收差的亲水性黄酮类化合物,可以以雾滴或微粒的形式通过肺部给药达到较高呼吸道局部浓度,并可吸收进入到全身循环。第三部分建立了以A549和Calu-3细胞株为模型的体外毒性以及肿泡灌洗结合病理切片的体内毒性评价方法。体外毒性评价中通过MTT和LDH方法评价了双黄连及主要化学成分的细胞毒性;另外双黄连体内外的潜在炎症反应通过ELISA法测定,灌洗液和细胞培养液中白介素-8等促炎症细胞因子表达进行评价。体外毒性评价显示在临床起始用药浓度下,双黄连显示出了一定的细胞毒性,并且细胞培养液中促炎症细胞因子表达呈剂量相关的非显著的上升趋势;体内研究结果表明双黄连在低(50 mg/kg)、中(100 mg/kg)、高(200 mg/kg)三个剂量下无论是病理切片还是白介素-8表达方面均显示出了显著的毒性。综上,本文研究结果表明,虽然双黄连经肺部给药后呈现出较为理想的替代口服给药的药代动力学特性,但初步安全性研究结果表明,双黄连在较高剂量下可能存在潜在的肺部毒性,肺部吸入疗法可能有必要明确适当的使用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