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回疆习惯法研究——以婚姻家庭继承法为中心

来源 :西南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cxuex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乾隆时期清朝对汉族统治已经稳固,旗民杂处的格局也已形成,帝国疆域也已基本固定,众多少数民族已纳入清朝统治下,回疆地区在回疆习惯法的影响下,整个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都受到教义的渗透,从而婚姻家庭制度也成为回疆习惯法义的缩影,形成了一套特殊的规则习惯体系。  如果将整个社会比作一个大的水池,婚姻家庭则是水池中水波的每一个中心点,在回疆社会中,整个回疆人民的婚姻家庭生活都以回疆习惯法为指导。婚姻家庭法的地位更是略次于严格的宗教义务,可以说整个回疆民事法律的核心部分就是婚姻家庭法。  本文试图利用起来一些零散的文献材料,对这一问题进行系统的阐述。首先,文章第一部分通过探讨回疆地区的定义以及回疆习惯法本土化进程以及早期习惯法与国家法的共存局面,进而揭露回疆习惯法在中国的渊源流变。文章第二部分,文章通过广义分析习惯法作为任意性法律规范应有及实在的特征进而具体化概括出回疆习惯法的自发性、内控性、持久性、稳定性、地域性五个特征,结合对清朝回疆地区的民族特点的描述,以及清初婚姻家庭法的大背景阐述,从而引出乾隆时期的民族立法,进而缩小到婚姻家庭领域。文章第三部分具体到回疆婚姻家庭习惯法的内容与特征,从回疆地区的婚姻缔结主体、程序、形式阐释,引入国家法相关规定,通过习惯法与国家法的辩证分析、对比,进而揭露习惯法的规律,甚至更深层次理解清代国家法有关婚姻家庭的规定。文章第三部分第三第四节,系统全面的阐释了回疆习惯法中“待婚期”等离婚习惯法,对比国家法弊端,揭示少数民族习惯法中可取之处。文章第三部分(下)在继承法层面分析民族习惯法与国家法的融合与冲突,呼应且支持甚至提炼了第三部分(上)的论点。  文章的行文逻辑与方法大致可以概括为,第一,揭示问题带的特殊性到一般性,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演绎推理方法。第二,文章通过其第四部分对两种法文化的概括梳理,画龙点睛的将问题上升到法律的文化背景层面,分析问题背后的法文化诱因,进而铺设论题的法文化背景,最后以法文化的特性解释少数民族习惯法与国家法冲突与融合的规律。第三,文章整体以回疆习惯法的角度对清代回疆社会作一研究,以期从婚姻法角度探析清代回疆地区的民事法律,从政治、历史、制度、文化、多面的角度对颇有争议的概念做出界定,对冲突的法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冲突进行分析和对比,探讨了两种法文化的整合与对接,进而揭示了不同法文化的包容性和互补性。
其他文献
人大代表由选民选举产生,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这一平台代表选民进行利益博弈,提出立法议案是人大代表进行博弈的形式之一。全国人大代表通过提出立法议案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
行政诉讼原告资格与行政诉权之间存在着十分重要的关系。行政诉讼原告资格是一个比行政诉权更下位的法学概念。在英美国家诉权是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另一种表述。行政诉权的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