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与目的色素代谢障碍性疾病(如白癜风、黄褐斑等),发病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重视这类疾病的防治。近年来,国内开展中医药与色素代谢关系的研究已经成为热点,许多中药对酪氨酸酶活性、黑素细胞代谢的影响已经有了初步的揭示,研究的方法技术亦日益成熟。但是,目前大多数研究都局限于观察单味中药或复方中药的研究上,鲜有从中药色象理论的角度设计较为系统的多层次的研究,有关色象中药对黑素代谢影响与干预机理的研究尚为缺乏。中医在长期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以白治黑,以黑治白”的临床经验,导师杨柳教授通过长期的临床探索与理论研究,在取象比类思维启示下创立了治疗色素性皮肤病的中药色象理论,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理论和治疗方法。认为中药颜色与色素性皮肤病的疗效有一定的相关性,并首次将这种表明药材颜色与疗效相关的现象称之为“中药色象”,将这种治疗色素病色效相关的中药,称之为“色象中药”。初步研究中药药材颜色与色素性皮肤病的疗效之间的关系,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另外,白蒺藜作为临床上治疗色素代谢障碍性疾病常用药物,既治疗色素增加病,又治疗色素减退病。近年来有关白蒺藜对酪氨酸酶活性的实验研究有不少报道,但实验结果报道差异较大,甚至相反。我们以往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白蒺藜具有双向调节黑素细胞增殖和酪氨酸酶活性的作用,但其双向调节的内在机制尚未十分清楚。因此,对色象中药调节黑素瘤细胞代谢及白蒺藜双向调节黑素代谢这两方面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对于中医药理论发展、中药开发研究、色素病理论的创新以及临床实践的指导都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与实际意义。基于此,本研究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及临床资料,并结合临床实践经验,筛选出中医传统治验及现代研究表明治疗色素病有效的使用频率高的黑白两类中药各10种,以目前研究技术较为成熟的酪氨酸酶、细胞增殖及黑素合成作为观察指标,研究色象中药对体外培养的黑素瘤细胞中酪氨酸酶活性的影响,以及采用中药血清学的方法研究白蒺藜双向调节色素代谢的作用机制,探讨色象中药与色素代谢的相关性,为色象理论及临床辨证用药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为中医药治疗色素病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并对中医药治疗色素病的理论进行新的梳理,进而能够有效地指导临床。方法与内容1、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及临床资料,并结合临床实践经验,筛选出中医传统治验及现代研究表明治疗色素病有效的使用频率高的中药,依据饮片的外在颜色分为黑(深色)、白(浅色)两组,每组各选10味药作为代表药,制备各单味中药水提液,并用不含胎牛血清的培养基进行稀释,使药物终质量浓度为20μg/ml、10μg/ml、5μg/ml。2、参照医学实验动物学及中药血清学的方法,制备不同给药剂量白蒺藜含药血清,并用不含胎牛血清的培养基进行稀释,使三种给药剂量含药血清药物终质量浓度均为20μg/ml,并以此浓度进行研究。3、应用细胞培养学技术,将黑素瘤细胞株进行体外培养。采用多巴速率氧化法测定黑白两组不同浓度中药水提取液、不同给药剂量白蒺藜含药血清对细胞中酪氨酸酶活性的影响;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测定不同给药剂量白蒺藜含药血清对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NaOH裂解法测定不同给药剂量白蒺藜含药血清对细胞中黑素合成含量的影响。每种药物每个浓度设3个复孔,重复3次,并设对照组。3、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每一实验均重复3次,数据均以x±s表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的Dunnett检验比较黑白两组中药不同浓度实验组与空白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性;动物血清实验采用LSD-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时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中药调节酪氨酸酶活性测定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黑色组药物中,鸡血藤、丹参、菟丝子、补骨脂在低、中、高浓度(5、10、20μg/ml)、制首乌、红花、女贞子在中、高浓度(10、20μg/ml)、熟地、益母草在高浓度(20μg/ml)、墨旱莲在低浓度(5μg/ml)对酪氨酸酶活性有明显促进作用(P<0.05或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白色组中,白芨、山药在高浓度(20μg/ml)、茯苓、白芍在中、高浓度(10、20μg/ml)、白蒺藜、白芷、当归在低、中浓度(5、10μg/ml)对酪氨酸酶活性有明显抑制作用(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白芷、白蒺藜、当归在高浓度(20μg/ml)、桃仁在中、高浓度(10、20μg/ml)、白茯苓、白芍在低浓度(5μg/ml)对酪氨酸酶活性则有促进作用。白术、薏苡仁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白蒺藜含药血清对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低剂量组与空白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明显抑制细胞增殖作用;高剂量组、阳性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明显促进细胞增殖作用(P<0.01或P<0.05);中剂量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与阳性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具有明显抑制细胞增殖的作用;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与阳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白蒺藜含药血清对黑素合成的影响结果:低剂量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明显抑制细胞增殖作用;高剂量组、阳性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有明显促进细胞增殖作用;中剂量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与阳性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具有明显抑制细胞增殖作用;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与阳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文结论1、黑(深)色组10味中药对细胞中酪氨酸酶活性均有促进作用,并呈现随浓度的增高而增强的趋势;白(浅)色组10味中药中有7种中药对细胞中酪氨酸酶活性具有抑制作用,呈现随浓度的增高而增强的趋势。说明黑(深)色组中药对酪氨酸酶活性的促进作用更明显,而白(浅)色组中药对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作用更明显。2、白蒺藜、白芷、白茯苓、白芍、熟地黄五味中药对细胞中酪氨酸酶活性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如白蒺藜、白芷呈现为低浓度抑制高浓度促进;白茯苓、白芍、熟地黄则呈现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3、桃仁虽为白色但对细胞中酪氨酸酶活性起到促进作用。4、白色组中药中,白术、薏苡仁对细胞中酪氨酸酶活性不具有促进或抑制作用。5、白蒺藜含药血清对细胞增殖、黑素合成含量的影响与大鼠给药剂量有关,并呈现出双向调节作用,即低、中剂量含药血清(10g、30g)对细胞增殖、黑素合成含量主要起到抑制作用,而高剂量含药血清(60g)对细胞增殖、黑素合成含量主要起到促进作用。提示,临床上应用白蒺藜治疗色素障碍性疾病时,在应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治疗色素沉着性疾病时宜用低剂量,而色素脱失性疾病宜用高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