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钯活化金属化织物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来源 :东华大学 | 被引量 : 6次 | 上传用户:rosei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属化织物不仅在电磁屏蔽、抗静电、抗紫外线、抗菌方面应用广泛,还可应用在吸热蓄热材料、遮光和节能窗帘、红外反射材料、雷达反射材料等方面。织物表面直接金属化仍存在很多问题:(1)重金属活化剂PdCl2价格较贵;(2)化学镀前处理工艺流程繁琐,不易控制;(3)镀层与织物的结合牢度低。本文探索织物预处理工艺,提高了金属镀层与织物基体的结合性能,采用无钯活化化学镀工艺,通过活化-还原一步法在锦纶织物表面沉积了均匀的Ag导电层,同时摸索了制备Ag-Ni双层镀织物的最佳条件。首先,对锦纶织物化学镀预处理条件包括聚苯胺(PANI)预制层的制备条件、敏化剂浓度、敏化温度、敏化时间等对化学镀Ag织物方阻、金属沉积速率及镀层与织物的结合能力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得出最佳的预处理条件:苯胺盐酸盐浓度0.5mol/L、浸渍苯胺盐酸盐时间60min,过硫酸铵浓度0.2mol/L、氧化液处理时间5s左右;SnCl2 10g/L,敏化温度35℃,敏化时间10min。通过SEM、AFM对预制PANI层的锦纶织物进行了形貌观察和分析,还对其热稳定性、耐洗和耐摩擦性能进行了研究分析。其次,通过无钯活化方式采用活化-还原一步化学镀工艺,在预制PANI层的锦纶织物表面进行金属Ag沉积,先讨论了影响化学镀Ag的各个因素(主盐浓度、还原剂浓度、络合剂浓度、温度、时间、超声波功率等)对化学镀Ag织物方阻、金属沉积速率和结合牢度的影响;设计正交试验,最终得出最佳的化学镀Ag条件:AgNO3 14g/L, C6H12O6 2.8g/L, NaOH 9g/L, NH4OH 100mL/L,超声波功率100W,温度30℃,时间50min。比较了有与无PANI预制层情况下化学镀Ag织物的表观及耐腐蚀、耐洗、耐摩擦等性能,结果表明,由于PANI的导电性及结构中N与金属的配位络合作用,使在其表面生长的金属Ag更加致密、与织物的结合牢度好且导电性能较好;具有PANI层的化学镀Ag织物的耐腐蚀、耐水洗、耐摩擦、电磁屏蔽性能显著提高。最后,在以上无钯活化工艺的基础上,分步沉积制备Ag-Ni双层镀金属化织物,探讨了化学镀Ni的各个因素(主盐浓度、还原剂浓度、络合剂浓度、温度、时间等)对织物增重率和Ag-Ni双层镀织物方阻的影响,最终得出最佳的化学镀Ni条件:NiSO4 24g/L, NaH2PO2 26g/L, Na3C6H5O7 20g/L, H3BO3 26g/L, T 65℃, t 40min。采用SEM、AFM、XPS、VSM、TG及耐腐蚀、耐摩擦和耐洗性能分析等手段对化学镀Ag织物化学镀Ni的结构与性能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Ag-Ni双层镀织物具有一定的耐腐蚀、耐摩擦和耐洗性能。同时实验证明,通过调节AgNO3浓度和NiSO4浓度可获得不同电性能和磁性能的Ag-Ni双层镀织物。
其他文献
详细介绍了我国现有热管式真空集热管及其太阳集热器的基本结构及研究状况,特别介绍了CPC型热管真空管太阳集热器。对热管真空管型太阳集热器在各种场合的应用做了分类介绍。
本文从系统模式出现的顺序、结构形式分类介绍了我国变电站自动化的发展,目前自动化系统是以按对象设计的全分布分层式为潮流。六盘水供电局110kV及以下变电站80%以上为自动化
针对高可再生能源渗透率的能源局域网中可再生能源输出不确定性、负载需求波动性和实时电价随机性对能源局域网优化调度的影响,提出了基于随机模型预测控制的能源局域网优化
桥梁集群监测系统能够同时对辖区内多座桥梁的健康状态进行远程实时自动监测,极大地降低桥梁的管理费用,节约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桥梁集群中心数据采集处理软件系统是桥梁集群监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高速增长,信息的可视化需求也急剧扩大,同时高端可视化的实现难度也越来越高。单台显示设备所能显示的信息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特别是一些监控中心、指
脂质体是磷脂分散在水中形成的具有双分子层,内部为水相的闭合囊泡,由于其可以包封水溶和脂溶性物质,目前主要被用作缓释性靶向给药的载体。 脂质体在应用中还存在这许多亟待
介绍了无补偿直埋预热方式,结合古交兴能电厂长输供热管线实例,重点介绍供热管道敞槽预热敷设方式的基本原理,电预热技术、施工方法等及电预热技术的优势,大大降低了工程造价
具有拒水、拒油、阻燃等性能的多功能棉织物可以应用在很多领域,特别是国防领域。常用的拒水、拒油和阻燃整理技术是化学后整理法。本文利用等离子体技术,赋予棉织物拒水、拒
目的观察重度膝关节骨性关节炎(OA)患者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髋部骨密度变化,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TKA手术治疗的重度OA患者51例(102膝),双膝置换间隔期> 180 d,患者TK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