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在我国基础教育中存在着普遍性的教师性别比例失衡现象。其中,思品课教师性别比例失衡现象更加严重,主要指中小学思品课教师以女性为主。在中小学时期,学生正处于模仿阶段,性别角色的认知和性别意识的形成都是通过与教师在课堂内外的互动中形成的,学生性别认知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对同性或者异性思品课教师的模仿过程。而中小学思品课教师作为德育实施者和学生心理成长的引导者,其性别比例的失衡,将会对中小学学校的建设、思想品德教学开展、中小学生的性别角色认知和心理健康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可能导致学生出现性别意识模糊、性别认知扭曲等问题,以及行为习惯和学习态度选择困难、发展失衡等伴生性问题。本文选取中小学思品课教师为研究对象,以笔者从教的南康区A学校为研究样本,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法、定性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通过查阅已有的相关研究文献和进行实际调查和访谈,对我国中小学思想品德教师性别比例失衡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以期促进我国中小学思品课教师队伍的性别比例均衡化。文章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本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对国内外的研究文献进行归纳整理,进行综述,指出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框架,试提出了本文的可能创新之处及存在的不足。第二部分,以赣州市南康区A学校为研究样本,分析了中小学思品课教师性别比例失衡的现状。同时分析了中小学思品课教师性别比例失衡现象对学校建设和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成长的影响。第三部分,研究分析了导致当下中小学思想品德教师性别比例失衡的主要因素。包括:男女性别不平等的社会心理固化造成的行业性别壁垒;不合理的社会评价;师范类学校招生和培养的性别失衡;中小学男性思品课教师的社会地位不高、待遇较低,导致男性教师“逃离学校”。第四部分,探索提出促进我国中小学思品课教师性别比例均衡化的建议,包括在全社会中培养真正的社会性别平等观,破除行业性别壁垒;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学生性别平等的教育;平衡师范类学生招生和培养比例,提高师范生素质;改善中小学生思品课教师待遇,推进学校男女教师性别比例均衡化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