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RS、GIS的闽江流域杉木林生物量及碳贮量估测研究

来源 :福建农林大学 | 被引量 : 19次 | 上传用户:ynegwx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森林生物量估算是进行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和碳动态分析的基础,在全球碳循环研究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正确评估森林在全球碳平衡中的作用,在3S技术的支持下,利用2003年闽江流域的TM影像,结合已收集前人研究资料数据、野外实地调查数据及2003年的福建省一类调查资料,分别构建了闽江流域杉木林的相容性单木生物量估测模型、相容性林分生物量估测模型和非线性生物量遥感估测模型。通过反演闽江流域杉木林生物量/碳贮量及空间叠加分析,综合反映了闽江流域杉木林的生物量/碳贮量状况及空间分布规律。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以2007年野外生物量实地调查数据、前人研究杉木生物量的实测数据及2003年的一类调查资料为基础数据,基于相容性森林生物量模型的设计思想,采用二级非线性联立方程组法构建了闽江流域杉木林的相容性单木生物量估测模型、相容性林分生物量估测模型,解决了生物量模型的相容性问题,模型精度达97%以上,可以应用于实际生产。(2)在确定森林类型专题分类系统的基础上,基于RS平台,通过专家分类知识库、监督分类法、分层分类法,实现对闽江流域森林类型的划分,生成了闽江流域有林地分类分布图,经验证,有林地分类精度达86.9%,杉木林分类精度为86.5%。(3)结合GIS技术,在Matlab平台上应用B-P神经网络建立了闽江流域杉木林生物量非线性遥感模型系统。该模型以遥感图像提供的各波段的灰度值、植被指数等信息及海拔、坡度和坡向等定量因子和定性因子作为模型自变量,以样地生物量为因变量。通过归一化处理输入数据和增强网络训练学习算法等措施,对标准B-P神经网络进行了增强。结果表明:采用量化的共扼梯度法(trainscg)的神经网络具有更快的学习训练速度,而采用贝叶斯正则化算法(trainbr)的神经网络则在总相对误差、平均相对误差、预估精度等指标上均优于前者,更具有推广能力。因此,本研究采用提高网络推广能力的增强型B-P神经网络作为闽江流域杉木林生物量遥感模型的最终模型,并估测了闽江流域杉木林的生物量/碳贮量,生成了闽江流域杉木林生物量/碳贮量分布图。(4)基于GIS平台,以闽江流域杉木林生物量/碳贮量分布图、数字高程图、坡度图和坡向图为基本图层,进行空间叠加分析,研究闽江流域杉木林生物量/碳贮量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闽江流域杉木林总面积为747729.4hm2,占全国森林面积的0.524%,杉木林的总生物量为42291574.86t,森林碳库为19874647.45t C,占全国碳库的0.54%。杉木林平均碳贮量为26.58t·hm-2,高于全国森林碳贮量平均值25.77t·hm-2。杉木林生物量/碳贮量分布随海拔等级变化从大到小的排列次序为:较低(400m-800m)>低(<400m)>中等(800m-1200m)>较高(1200m-1600m)>高(>1600m)。在较低海拔区域内,杉木林生物量/碳贮量分布最大,约占杉木林总生物量/碳贮量的54.96%;在高海拔区域内,杉木林生物量/碳贮量分布最小,只占杉木林总生物量/碳贮量的0.06%。在平地上,杉木林生物量/碳贮量约占总杉木林生物量/碳贮量的25.99%;在山地上,杉木林生物量/碳贮量约占总杉木林生物量/碳贮量的74.01%,杉木林生物量/碳贮量分布随坡度变化从大到小的排列次序为:斜坡>陡坡>缓坡>急坡>平坡>险坡。
其他文献
【正】 学习外语对许多人而言都是一件痛苦的事,从上学开始就学习的英语,到最后可能只是懂得只言片语。复读机、培训班都成为大家学习英语的可选择方式,而使用计算机学习英语
大数据时代的带来进一步推动了各行各业的转型升级发展,而财务会计作为企业内部组织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转型发展成为企业在大环境下寻求生存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重要
自从2003年,我国引入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制度以来,境外机构投资者在内地市场的投资行为就受到了极大的关注。QFII作为一个成熟的投资者,在其发挥正确的投资理念时,必须
"问题导向"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着重强调的观点。那么,什么是理论研究中的"问题导向"?根据当前理论研究的现状,需要认识清楚"问题导向"三个层面的逻辑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综合性特点比较突出的学科,它不仅内容全面,同时各项内容又有很强的生活指向性,可以培养学生产生与时代发展相协调的价值观念、思想品格,并促进学生独立思考
目的:通过调查苏州地区一级医院除颤仪配置及使用情况,为进行基层医院医务人员急救知识和操作技能培训提供依据,为医疗行政部门落实和提高除颤仪的规范化配置和使用水平提供
[目的]探讨封闭式负压引流(VSD)技术对于骨科严重的软组织损伤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骨科2009年6月—2010年6月13例严重皮肤软组织损伤病例,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
()$$ ()$$ ()$$ 在中国联合水泥集团南阳分公司一期3000t/d熟料水泥新型干法-生产线中,由合肥院设计的双系列低压损五级旋风预热器带N MFC分解炉系统,与4.3mx64m回转
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