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正抑瘤法对前列腺癌患者原发灶树突状细胞数量及活化的影响

来源 :广州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6次 | 上传用户:c543217896chenj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前列腺癌是男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美国其发病率居男性恶性肿瘤之首,在我国其发病率已跃居泌尿系肿瘤的第3位。前列腺癌患者确诊时多数已属晚期,并且几乎所有患者经内分泌治疗一段时期后都转变为雄激素非依赖型前列腺癌,因此成为现代医学的治疗难点。广东省中医院泌尿外科多年来潜心研究前列腺癌,通过中医证候调查,发现D0期前列腺癌中医辨证多属脾虚证、肾气虚证。D1期前列腺癌中医辨证多属血瘀证,下焦湿热证。D2期前列腺癌中医辨证多属脾虚证、血瘀证、下焦湿热证、肾气虚证、阴虚痰热证和肾阴虚热证。D3前列腺癌中医辨证多属气血两虚证,肾阳虚证。根据证候调查结果,结合现代医学进展,制定了以扶正抑瘤为主法的中西医结合方案,治疗本院住院及门诊前列腺癌病例142例,统计分析总生存率、总体中位生存期、总体无进展生存率、骨转移灶数目、PSA、血细胞分析、QLQ-C30量表、并发症发生率等,观察扶正抑瘤法对前列腺癌的实际临床疗效,随访时间1~50月,观察期间死亡16例,总生存率90.14%,总体中位生存期27.7月,总体无进展中位时间25.2个月。PSA复发时间23.9±19.2个月,PSA倍增时间24.1±20.4个月。QLQ-C30量表标准分统计,症状改善有效率81.0%。潮热症状发生率22.4%,骨质疏松发生率13.8%;乳房肿痛发生率11.7%。其中T3~4NxMlb期110例患者总体无进展生存期24.3个月。去势后PSA最低值0,PSA复发时间20.1±15.2个月,PSA倍增时间22.3±17.4个月。骨转移灶消失4例,缩小、变淡79例,无扩散、无增多18例,出现新的转移灶9例,在提高生存质量、延缓肿瘤转移及进展等方面,显示了中医药良好的前景。同时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前列腺癌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均低下,大部分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在应用扶正抑瘤中西医结合治疗后有一定变化,并呈现提高的趋势,这些结果正是越来越受重视的肿瘤免疫治疗所希望达到的目的,而抗肿瘤免疫中特异性细胞免疫中占主导地位。树突状细胞是人体功能最强大的抗原提呈细胞,是特异性免疫的启动者。既然扶正抑瘤法已经初步体现其在细胞免疫调节中的前景,因此,有必要对其在前列腺癌患者体内树突状细胞的影响进一步探索。目的在既往前列腺癌的病因病机、证候规律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对生存质量及PSA、骨转移灶临床疗效研究以及中西医治疗对前列腺癌患者细胞免疫的研究的基础上,应用分别反映树突状细胞的总体数量和活化能力的分子CD1a和CD83在前列腺癌原发灶病理切片中标记树突状细胞,探讨扶正抑瘤法对前列腺癌患者原发灶树突状细胞的数量及活化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平行对照实验设计,病例来源:2005年1月至2009年1月广东省中医院确诊前列腺癌的住院病人57例,根据病理资料和不同的处理方法分为两组,每组分两个亚组。其中第一组18例患者均取得2次病理标本,其中亚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10例,亚组内分泌治疗组8例,中西医结合治疗组采用“扶正抑瘤”中西结合治疗方案(扶正抑瘤中药+常规内分泌治疗),内分泌治疗组采用常规内分泌治疗方案,治疗时间根据两次取病理时间间隔7天到105天不等;第二组39例患者仅获得1次病理标本,按照病理活检前作为疑似前列腺癌病例时有否接受扶正抑瘤中药早期干预治疗分为亚组中药治疗组和亚组空白对照组,两组未病理确诊前均未接受内分泌治疗;其中中药治疗组19例,在获得病理诊断前作为疑似病例已经使用扶正抑瘤中药,治疗时间7到25天不等,平均8.7天;空白对照组20例,病理诊断前未使用任何治疗措施。用免疫组化技术Envision两步法染色标记所有前列腺癌患者(包括两个组所有亚组的患者)原发灶病理切片的CD1a阳性细胞及CD83阳性细胞。光镜下观察记录这些被标记的树突状细胞数量,阴性病理切片计数为0。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与内分泌治疗组、中药组与空白组、中西医结合组与中药组、中药组与内分泌治疗组的CD1a和CD83阳性树突状细胞的均数。成组均数若符合正态分布时比较用成组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时比较用非参数检验(Mann-Whitney Test)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配对均数符合正态分布时用配对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时比较用非参数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统计运用SPSS13.0软件包。结果1、第一组18例患者,其中中西医结合治疗组10例,内分泌治疗对照组8例,中西医结合组治疗前1例CD1a阴性、1例CD83阴性。内分泌治疗对照组治疗后1例CD1a阴性、1例CD83阴性。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治疗后的CD1a阳性树突状细胞数量均比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分泌治疗组治疗后的CD1a阳性树突状细胞数量均比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治疗后的CD83阳性树突状细胞数量比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分泌治疗组治疗后的CD83阳性树突状细胞数量比治疗前略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医结合治疗组CD1a阳性树突状细胞治疗前后差值高于内分泌治疗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医结合治疗组CD83阳性树突状细胞治疗前后差值高于内分泌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第二组患者39例,其中中药治疗组19例,空白对照组20例,中药治疗组1例CD1a阴性;空白对照组3例CD1a阴性、2例CD83阴性。中药治疗组CD1a阳性树突状细胞的数量比空白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治疗组CD83阳性树突状细胞的数量比空白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CD83阳性的树突状细胞数量比中药治疗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CD1a阳性的树突状细胞数量比中药治疗组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CD1a阳性的树突状细胞数量比内分泌治疗组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CD83阳性的树突状细胞数量比内分泌治疗组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各种扶正抑瘤中药方案中,中药针剂+中药汤剂组比单纯中药汤剂组的CD1a、CD83均数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镜下观察可见空白对照组前列腺癌患者的原发灶CD1a、CD83阳性树突状细胞细胞呈胞浆及细胞核染色,形态欠成熟,伸出伪足不明显,染色较前列腺增生组织浅,数目减少以CD83阳性细胞明显。树突状细胞在癌周间质分布较多,在癌组织中分布较少,一般在癌周淋巴细胞浸润处分布较多。扶正抑瘤中药治疗组治疗后前列腺癌患者的原发灶树突状细胞的数量明显增多,在癌及癌周均有分布,染色较深,树突状细胞亦多分布在癌周较多淋巴细胞浸润处,淋巴细胞浸润较空白组密集,CD83阳性细胞形态较空白对照组成熟,伸出伪足明显,数个叠连,染色较深。结论1、前列腺癌患者原发灶树突状细胞的总体数量较良性前列腺组织减少、活化受抑制。扶正抑瘤中西医治疗方案的应用能在一定治疗时段提高前列腺癌患者原发灶的树突状细胞的总体数量及活化能力。2、中西医结合、中药针剂与汤剂联用等治疗方案在一定治疗时段显示出在提高前列腺患者树突状细胞的总体数量与活化方面的联合效应优势。3、使用扶正抑瘤中药后,前列腺癌原发灶树突状细胞的数量增多和活化能力提高的同时能观察到局部淋巴细胞数量增加,其可能机制是树突状细胞活化后有效提呈肿瘤抗原,激活淋巴细胞,引起淋巴细胞增值,从而启动特异性细胞免疫。
其他文献
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简称AR)技术是近年来的一个研究热点,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它是对现实世界的补充,使得虚拟物体从感官上成为周围真实环境的组成部分。与传统的虚
在粉体颗粒表面镀薄膜可显著增强其应用功效。磁控溅射沉积作为一种高质量的镀膜方法,也逐渐被应用于粉体颗粒表面镀膜。本论文根据磁控溅射及粉体颗粒的特点,设计并研制了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超期羁押、人权保障等问题越来越多的被提起,对我国逮捕制度的研究也不断深入。由于我国逮捕制度的立法及司法实践中被认为存在一些缺陷,使得现行逮捕制度在
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作为评价与改进地方政府绩效的一种重要工具,是现代公共管理研究的一个前沿课题。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体系是一个由评估主体、评估指标、评估模型与评估方法等
目的:研究蕨麻正丁醇部位对大鼠心肌细胞缺氧所致钙超载的抑制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1)取新生13d的SD大鼠,分离心肌细胞进行体外原代培养,建立心肌细胞缺氧损伤模型
从1978年到2008年,中国用了三十年完成了从旅游资源大国到旅游大国的跨越。其间旅游产业获得迅猛发展,已经从一个新兴产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体系中的一项重要产业。但是在宏观
<正>慢性便秘主要是以大便排出困难、排便费力、大便次数减少等为症状,其发病率高,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欧洲普通人群便秘的平均患病率为17.1%[1],我国北京普通人群慢性便秘的患
公平问题是教师积极性激励理论研究的一个核心内容。公平激励理论的研究经历了一个历史演进的过程,先后出现了经典公平理论、内容型公平理论、公平差别阈理论和群体公平理论
紫鹊界梯田位于湖南省新化县,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首批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国家水利风景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首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今年4月19日,在第五次全球重要
报纸
目的:尖锐湿疣(Condyloma Acuminatum,CA)是由乳多空病毒科的乳头瘤空泡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A属感染引起的疣状增生性损害,发病率居于所有性病的首位,并且与宫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