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微创外固定法对骨关节炎的影响及配合中药初步应用于临床的观察。方法:第一部分:30只实验羊随机选6只,于左后膝关节腔注入生理盐水作为空白对照组;其余24只于左后膝关节应用木瓜蛋白酶造骨关节炎模型,‘随机分成4组,其中三组予配戴外固定支架,给予不同的牵张幅度固定支架。共五组均于14周后处死,大体观察关节情况、收集血液、关节液检测IL-1β、TNF-α的含量。第二部分:运用微创外固定法配合中药内服初步应用于临床,对患者治疗过程中症状、体征、生活质量等方面进行观察评价,了解此治疗方法的有效性。结果:第一部分:1标本大体观察:空白对照组:关节液呈透明、量少、质稠不粘;滑膜呈淡红色、颜色分布均匀、无明显充血、增生;关节软骨呈淡蓝色,色泽明亮,边缘规整,无裂纹及软化。模型对照组:关节液呈深黄色、量较多、质稠而粘;滑膜呈深红色、颜色分布不均匀、明显充血、水肿、增生、增厚;关节软骨失去原有光泽、表明粗糙,变暗淡,发黄,触之较软,边缘不规整,存在裂纹及软化。正常间隙组:关节液呈浅黄色、量少、质稠而略粘;滑膜呈淡红色、颜色分布均匀、少许充血、无水肿、增生、增厚;关节软骨失去原有光泽,表明略粗糙、变暗淡,发黄,触之较软,边缘不规整,无裂纹及软化。中间间隙组:关节液呈浅黄色、量少、质稠而略粘;滑膜呈淡红色、颜色分布均匀、少许充血、水肿、无增生、增厚;关节软骨失去原有光泽,表明略粗糙、变暗淡,发黄,触之较软,边缘不规整,无裂纹及软化。最大间隙组:关节液呈浅黄色、量少、质稠而略粘;滑膜呈淡红色、颜色分布均匀、少许充血、水肿、无增生、增厚;关节软骨失去原有光泽,表明略粗糙、变暗淡,发黄,触之较软,边缘不规整,无裂纹及软化。2血清IL-1β、TNF-α检测:各组均6例,结果如下:血清IL-1β、TNF-α含量(x±s, pg/ml)分别为:空白对照组:3.65±0.39、4.80±0.36;模型对照组:22.75±2.14、32.83±1.57;正常间隙组:10.00±1.52、12.07±1.39;中间间隙组:13.87±0.69、17.58±0.95;最大间隙组:17.87±0.76、21.82±1.69。3关节液IL-1β、TNF-α检测:各组均6例,结果如下:关节液IL-1β、TNF-α含量(x±s,pg/ml)分别为:空白对照组:56.67±3.72、27.83±4.02;模型对照组:183.50±5.17、101.50±3.39;正常间隙组:95.33±3.50、45.17±2.79;中间间隙组:114.67±4.08、83.83±3.43;最大间隙组:131.33±1.86、89.67±1.75。第二部分:术前、术后2周、术后8周拆外固定后第二天、术后12周、术后16周进行肿胀评分,结果分别为:3分、1分、0分、0分、0分;肿胀缓解结果分别为:无效、有效、显效、显效、显效;术前、术后2周、术后8周拆外固定后第二天、术后12周、术后16周进行AOFAS后足评分,分数分别为:28分、43分、74分、87分、94分;结果分别为:差、差、一般、良、优。患者踝关节肿痛消失、活动改善、畸形矫正,步态逐渐正常,行走能力逐渐提高。结论:微创外固定法可通过改善膝关节的力学环境及应力平衡来达到治疗KOA的效果;并可降低血清、关节液中IL-1β、TNF-α的含量,其治疗机理可能与此有关;三种不同的牵张固定对羊膝骨关节炎均有疗效但疗效优良不尽相同,将膝关节间隙牵至正常时疗效最好,将膝关节间隙牵至正常与最大之间时疗效居中,将膝关节间隙牵到最大时疗效最差;为临床应用微创外固定法治疗骨关节炎提供实验依据。在临床上应用微创外固定法配合中药内服治疗右创伤性踝骨关节炎伴马蹄内翻足畸形证实了其在减轻关节肿痛、改善关节活动、矫正畸形、提高行走能力方面疗效确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