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氨酯/纳米铜复合材料的研究

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y2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含铜宫内节育器(Cu-IUD)是在我国育龄妇女中广泛使用的节育手段,但现有Cu-IUD存在着铜材料与使用者子宫内膜直接接触、Cu的有效利用率较低、使用初期出现Cu2+释放量大于100μg/day的暴释现象、Cu2+释放量无法根据使用者生理特点进行调节等问题,影响了Cu-IUD的进一步推广和使用。   本论文创新性地研制了一种以自制的纳米铜颗粒为活性物质、聚氨酯为基体材料的新型IUD材料--聚氨酯/纳米铜复合材料,利用纳米粒子的纳米效应和聚氨酯对纳米粒子的包覆解决铜材料利用率较低、与使用者身体直接接触和铜离子暴释等问题,并通过对复合材料进行亲水性设计而实现铜离子释放量的可控。   首先采用液相还原法成功制备了尺寸在50-100nm之间的球状纳米铜粉,纳米铜粉的纯度和结晶度均较高,并探讨了反应液浓度和配比对产物的影响。   采用机械共混法制备了热塑性聚氨酯/亲水性聚合物(代号:HPP)/纳米铜复合材料。纳米铜粉以单独颗粒和少量团聚体的形式分散在复合材料中,分布较为均匀,部分HPP与聚氨酯分子链断链产生的-NCO基团发生化学键合,与聚氨酯成为一相;通过调整复合材料中HPP组分的含量大幅度提高了复合材料的亲水性能,并发现伴随着亲水性能的提高,复合材料的铜离子释放率呈现出阶梯型的增加,实现了铜离子释放量的可控。与传统宫内节育器比较,复合材料的在浸泡的初期没有出现铜离子暴释现象,释放量较平稳地控制在35-60μg/day的可接受范围;同时还对复合材料的力学行能、热稳定性能等进行了研究。   通过原位复合法制备了浇注型聚氨酯/纳米铜复合材料,聚氨酯的软段分子链由不同比例的亲水性聚合物HPP和疏水性多元醇PTMG组成,纳米铜粉主要以二、三单颗粒的团聚体分布在聚氨酯中,分布较为均匀;研究发现随着聚氨酯软段中HPP含量的增加,聚氨酯软硬段两相微相分离程度、断裂伸长率、永久形变、表面亲水性和吸水率等性能相应增加,拉伸强度、撕裂强度、硬度和热稳定性相应下降。与传统宫内节育器相比,复合材料的在浸泡初期没有出现铜离子暴释现象,且释放量保持较平稳,没有出现过释放量大于100μg/day的波动。在12周的测量时间内,复合材料的平均铜离子释放率保持在30-75μg/day的范围内,可以满足宫内节育器材料对铜离子释放量的要求,且伴随着亲水性能的提高,复合材料的铜离子释放量增加,体现出良好的释放可控性。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聚氨酯/纳米铜复合材料作为一种新型的IUD材料,能够通过亲水性调整而实现铜离子释放的可控、可设计。
其他文献
期刊
低熔点添加剂在MnZn铁氧体的烧结过程中,往往具有助熔作用,可以促使晶粒长大,然而,对于低熔点添加剂对晶粒生长机制的研究还不甚完善。本文采用传统氧化物陶瓷工艺制备MnZn功率铁氧体,研究了ZnO和多种低熔点添加剂以及烧结温度对铁氧体晶相、微观形貌和磁性能的影响,并分析了ZnO和添加剂对MnZn功率铁氧体晶粒生长机制及活化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添加剂SiO_2-CaCO_3主要富集于晶界处,形成高
期刊
镁基储氢材料具有储氢量大、价格低廉、比重轻等特点,但其存在氢化物热力学性质稳定、吸放氢温度高和动力学性能差等问题,限制了它的实际应用。本文在对国内外镁基储氢材料的研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也在不断进步,我国各行各业都面临严重的劳动力短缺想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全面培养复合型人才,基于此点原因,工业机器人专业得到了广泛
微弧氧化技术是一项很有前途的材料表面处理新技术,正成为国际材料表面工程技术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而微弧氧化电源目前主要有晶闸管整流型电源,二极管整流型电源,两极逆变调压
现阶段,人们的生活品质逐年提升,开始对住宅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当今的市场上,各类建筑工数量不断的增加,但是这些建筑工程项目的技术水平并不能保持较强的一致性,且近年
吐鲁番地区是我国新疆严重资源性缺水的极端干旱区,针对该地区葡萄进行生长模拟模型与水分高效利用开展研究,对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制定合理有效灌溉制度以及预测产量具有重要
本文制备了一种兼具优异防腐蚀性能和隔热性能的金属用水性防腐隔热涂料,研究了影响其防腐蚀性能和隔热性能的诸多因素。论文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探讨了不同水性丙烯酸
驾驶室是车辆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驾驶者和乘员的工作空间。在传统设计中拖拉机驾驶室一般都直接安装在车架上,车辆行驶的振动直接传递到驾驶室,使得驾驶员的舒适性比较差。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