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生态环境是指学校中各类人员(主要是师生)进行以教与学为主的各种活动所依赖的种种物化因素以及学校规模和班级规模的集合。其中物化因素主要包括学校选址、学校建筑、器材设备布置、校园绿化、教室布置、座位编排等因素以及室内照明、光线、颜色、噪音、温度等物理条件,学校规模主要包括学校人数、占地面积、建筑面积等,班级规模则主要是指班级人数和人均教室面积等。本研究通过对辽宁省X市中小学校的实地调查,目的是发现和了解当前我国中小学的学校生态环境的现状,存在着什么问题,哪些方面还需要改进等等。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学校生态环境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如概念界定、构成要素、特征及功能等进行探讨、分析,结合实地调查提出优化学校生态环境时应遵循的一些原则,并进而提出了一些具体的优化措施。本研究主要采用了观察法和访谈法,以辽宁省X市城区的中小学校及其学生为调查对象,按照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该市中小学校进行了样本选择。总体样本数量确定为30所,分为三类:小学、初中和高中,其中小学选取样本18所,初中选取样本7所,高中选取样本5所。在观察时主要从两个层面进行:教室外部生态环境和教室内部生态环境,教室外部生态环境主要观察学校选址、学校建筑、设备设施、校园绿化等;教室内部生态环境主要观察教室内部环境布置、座位编排以及室内照明、色彩、噪音、温度等物理条件,同时利用网络等资源查找得到被调查学校的学校规模、班级规模等因素。在访谈时,选取各年级学生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所在学校生态环境的认识、存在问题以及他们对当前学校生态环境的改进方法等等,共访谈中小学生73人,其中男生30人,女生43人。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当前我国中小学校生态环境存在许多问题,表现在:1.学校选址不当;2.学校周围环境较差;3.生均学校占地面积等普遍偏小;4.学校建筑设计不合理,“超标”现象严重;5.校园绿化状况非常薄弱;6.运动场地、设施方面比较滞后;7.班级规模方面,大班额现象仍比较普遍;8.教室内部环境布置比较简单;9.课桌椅设计不合理,有待改进;10.座位编排方式存在缺陷,缺乏改变。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宏观方面的原因,如教育投入不足、教育体制方面的原因、选拔人才的制度方面原因、政府与教育主管部门缺乏全局意识、教育生态学理论研究的不足等,也有微观层次的原因,如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学校生态环境的不重视、学校对生态环境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指导、学校对自身角色的定位不准确等。因此,我们在优化学校生态环境时应当遵循以下几个原则:教育性原则、人本性原则、生态性原则、审美性原则、经济实用性原则、安全性原则、整体协调性原则、独创性原则等,并结合访谈过程中学生提出的改进措施或建议等,针对调查过程中反映的具体问题方面着手,提出具体的优化措施,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校生态环境,从而更好的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与学业成绩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