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边缘计算的公共场所异常声音事件监测系统设计

来源 :北方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wo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公共场所的监控往往采用视频技术手段,存在监测作用范围固定、监测视野易受遮挡等问题。此外,视频监控对爆炸、警报声等需要快速识别定位的异常声音事件的监测能力较为不足。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从声源定位和异常声音事件分类两个角度出发,研究相关算法及编程实现,并利用边缘计算搭建一套公共场所异常声音事件监测系统。在声源定位方面,为解决含有噪声和混响的公共场所环境声源定位的难点,本文研究了相位变换加权的可控功率响应算法(SRP-PHAT)。考虑到边缘计算设备的计算性能,对SRP-PHAT算法的空间搜索部分进行了改进以减少算法的计算量。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改进后SRP-PHAT算法在保持一定的声源定位性能情况下,其计算量有所减少。由于SRP-PHAT算法只能获得声源相对于麦克风阵列的方位角和俯仰角,本文使用了多麦克风阵列联合定位的方式实现了在三维空间中对声源的精确定位,并在仿真实验中验证了其定位性能。在异常声音事件分类方面,本文研究并使用了卷积神经网络对所监测到的声音事件进行分类。同时,针对GPU资源受限的边缘设备,本文使用了卷积层数较少的CNN6网络,并对其应用了通道剪枝和知识蒸馏等模型压缩方法。实验结果表明,CNN6网络进行模型压缩后,虽然m AP值下降了9.8%,但其参数量减少了70.8%,具备在边缘计算设备中应用的潜力。最后,本文综合利用声源定位和异常声音事件分类的研究成果,使用Jetson Nano作为边缘计算设备完成了监测系统的设计和搭建。测试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监测系统具有较强的声源定位和声音事件分类能力,可为相关系统研制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通过室内土柱模拟降雨,比较不同典型植烟土壤氮淋失差异。选取豫中(襄城县)和滇西(洱源县)典型植烟土壤,设定总降雨量600 mm,模拟3种不同降雨强度P1(0.52 mm/h)、P2(1.04 mm/h)、P3(1.56 mm/h),研究淋溶液渗出量及硝态氮、铵态氮的淋失情况。结果表明,高降雨强度削减土壤持水量,滇西植烟土壤持水量高于豫中。氮素淋失集中出现在淋失初期,硝态氮的淋失浓度及淋失量随降雨量
期刊
免疫逃逸在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和治疗抵抗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programmed death-ligand 1,PD-L1)在多种恶性肿瘤中高表达,其可在患者体内通过与程序性死亡因子-1(programmed death 1,PD-1)的结合促进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目前,针对免疫检查点的免疫治疗为治疗恶性肿瘤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途径。研究发现,肿瘤组织中含有高水平的PD-L1
<正>新能源充电桩作为新基建领域重要的融合基础设施,大力推动充电桩行业发展是推进能源消费革命的重要战略举措,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载体,有助于调结构增后劲,激发新消费需求,促进产业升级。行业整体发展情况据相关数据,截至2021年底,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达到261.7万台,与2015年相比复合增长率达到89.23%。2021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充电桩增量分别为352.1万辆和93.6万个,增
期刊
期刊
以C公司智能音箱生产线为研究对象,基于Flexsim仿真软件建立生产线仿真模型,发现瓶颈工位并综合使用“5W1H”提问分析和ECRS原则进行分析改进;探究通过生产线工作站数目调整、合理分配作业单元的方式提升生产线平衡率,设计目标函数及以生产优先矩阵为约束条件的数学模型,采用双种群遗传算法对数学模型进行求解并确定最优工作站数目。结果表明,运用Flexsim仿真软件与遗传算法相结合的方法,可以提升生产
电动汽车-充电桩-电网交互和融合发展,是提升电网灵活性与稳定性、促进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培育电动汽车产业发展新动能的重要途径,国内外学者就电动汽车-充电桩-电网交互与融合技术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本文对相关研究进行了系统性梳理和研究,首先介绍电动汽车-充电桩-电网交融技术研究背景;其次从无序充电、有序充电到V2X三个阶段介绍了电动汽车-充电桩-电网交融技术研究现状;然后从物理层、平台层和融合层三个
随着智能电网和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电网的规模在不断扩大,施工输变电的作业安全成为电力企业的突出问题,物联网的发展为解决安全问题提供了技术手段。利用物联网技术的优势,研究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施工输变电安全系统,根据预设的安全区域自动识别危险,提前预警功能可以为工作人员提供预警,保证工作人员的安全作业。该系统通过感知层、数据传输层、应用层这3个方面进行安全系统的设计与分析,在此基础上,建设输变电设备
文章介绍了汽车底盘五连杆后悬架的结构、机械运动原理、悬架运动建模和电子样机(DMU)模型应用,从理论角度分析汽车五连杆后悬架的机械运动原理、计算构件数量、计算运动副数量、计算空间自由度。研究了CATIADMU运动学建模过程,包括输入参数、创建零件、创建约束、创建驱动仿真,并用悬架DMU模型解决汽车底盘设计的实际问题,包括校核各运动件间隙预防零件碰撞干涉,制作轮胎运动包络支持车身造型设计,输出车轮位
阐述输变电技术的特点,应用中的优化策略,包括质量优化、特高压输电技术、能源转换的技术、智能感应的技术,探讨智能输变电系统的构建与技术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