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本汉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域外延伸,是中国文学研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以“王韬与日本明治汉诗”为研究对象,不仅可以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对中国古典诗歌进行整体观照,而且拓展了“王韬研究”的维度,呈现出一个更为丰富的王韬形象。论文由绪论、正文、结论三部分组成。绪论介绍了选题的背景、意义和研究现状。正文分为四章:第一章探求王韬东泛扶桑的背景,从现实原因、心理动因、文字因缘三个方面来阐述。首先运用文史互证法揭示王韬漫游的现实原因:由于“上书太平天国”事件,王韬不得不从中国“逃离”,开始了漫长的流亡生涯。接着运用原型批评法,论述王韬赴日的心理动因,即对自然山水的眷恋和对真挚友谊的向往。最后梳理王韬赴日前与日本文人的交往,这是扶桑之行的现实基础。第二章从时代背景、影响因素、代表诗人三个方面来介绍日本近代汉诗的发展概貌。明治维新后,中国文学在日本的地位一落千丈,汉文学一度陷入衰退。中国晚清诗坛也呈现出一幅颓势难挽的萧瑟图景,使日本汉诗失去了源头活水。在种种不利的条件下,明治诗坛依然昭示出顽强的生命力,涌现出一批文思慧敏、气韵飞扬的汉语诗人,这与科技发展、教育兴盛、中日交往、社集唱和等因素密切相关。其中,以王韬为代表的中日文人之间的交往直接促进了明治汉诗的繁荣。这一章从逻辑上明确了王韬和日本汉诗的关系:在汉学逐渐式微的日本文化语境中,“王韬赴日”就不再是字面意义上的“漫游”,而是作为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推动了明治汉诗的发展。第三章写王韬与日本汉语诗人的诗歌活动,从社交环境、往来对象、文化特性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亭台水榭、古迹遗址、酒肆歌楼等不同的社交环境赋予酬唱诗歌不同的意境和主题,空间的转换引起了视野的切换和心境的变换。从社交环境的角度来切入,既能体现出酬唱诗歌内容和主题覆盖的广度,又能表现出诗人情感起伏、心灵嬗变的深度。王韬所交往的诗人,既有因境遇、性情的相似而结识的契心知己,又有因才华、风度的倾慕而相交的奇人畸士,还有灵犀一点、柔情无限的红颜知己。王韬与不同的对象诗歌往来,迸发出不同的艺术激情和思想灵光。从这个角度来写,既能从宏观上把握王韬所交往诗人的数量、风格和特点,又能从微观上感受他们诗歌的互动和心灵的摩荡。通过和黄遵宪、何如璋等官方驻日文人的比较,表现出王韬与日本汉语诗人的诗歌活动的文化特性:文学性浓郁、民间性突出。文学性表现在情感的浓度和思维的张力上,而民间性则体现为思想情感的收放自如和诗歌艺术的相对自由。第四章从诗歌经验、诗学观念、编辑出版、往还媒介四个方面来考察王韬对日本汉语诗人的影响。首先,王韬通过诗歌活动为日本汉诗人提供直接经验,引起了一系列新变,主要表现为日本汉诗人在意象、典故的选择和运用上对王韬诗歌的趋近。如意象的女性化、奇异化;文人类典故的丰富、女性类典故的涌现等。其次,王韬“自成一家,以奇鸣世”“寄寓真情”“广涉博采”等诗歌观,对日本汉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王韬还承担着“编辑”的角色,为黄遵宪《日本杂事诗》、增田贡《清史揽要》的出版和推广作出了贡献。最后,回国后的王韬成为中日文人交往的媒介,继续以诗歌活动影响着日本汉语诗人。冈千仞访华,结识袁祖志、倪鸿等中国文人,离不开王韬的绍介之功。结语归纳全文。“逃离”中国的王韬,在扶桑“漫游”的过程中,顺应日本“挽回文运”的思潮,通过诗歌唱和、评点、刊刻等一系列活动对日本汉语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明治诗坛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促进了日本汉诗的发展与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