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妇女》封面女性形象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bing_121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中国官方女性杂志《中国妇女》封面女性形象在时代的变迁中也相应发生变化。《中国妇女》是一本历史悠久,伴随着新中国一起成长的女性杂志,经历了中国社会转型期,见证了中国历史的重要变迁。作为全国妇联的机关刊物,《中国妇女》在时代进程中始终占有一席之地。《中国妇女》封面以鲜活的视觉形象呈现中国女性的榜样魅力,封面女性形象随时代推进也经历了重要的历史流变,记录和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对于研究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妇女观念和地位,以及中国社会的变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中国妇女》杂志自1978年改革开放复刊以来至2018年的封面女性为研究对象,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内容分析法,抽取了1978年7月—2018年7月符合研究目标的有效样本446期封面,分别从封面女性的生理形象、身体形象、民族形象、职业形象、社会形象五个维度进行编码和解码,结合社会性别、女性主义等相关理论,深入探讨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妇女》封面塑造的女性形象的变迁,以此窥探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绪论阐述了本文的研究缘起、文献综述、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设计等内容;第一章是对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妇女》封面女性形象的总体描述,呈现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妇女》人物封面概况,以及改革开放四十年各时期(1978年—1984年、1985年—1995年、1996年—2004年、2005年—2018年)封面女性的生理形象、身体形象、民族形象、职业形象、社会形象五个方面的变化;第二章探讨了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妇女》封面女性形象的变迁,探讨各时期封面塑造的典型女性形象,以及变迁的特点,研究发现,《中国妇女》封面女性形象经历了1978年—1984年:四化建设中的劳动女性形象、1985年—1995年:改革大潮中的美丽女性形象、1996年—2004年:市场经济时代的职业女性形象、2005年—2018年:全球化时代的明星女性形象的历史演变,呈现出女性气质的显现与转变、女性职业从多元到单一的突出的变迁特点;第三章从社会性别的视角审视了封面女性形象,分析了意识形态下的视觉呈现,改革开放四十年各个时期《中国妇女》塑造的封面女性形象的共性是呈现代言国家民族的时代女性,并在形象塑造的过程中进行性别整合。在宏大的叙事下,对家庭妇女、底层女性群体、少数民族女性的关注相对较少,因而在反映中国女性真实境遇时存在一定程度的失真,封面女性形象塑造受到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及价值观念的影响,始终在多种力量的张力中把握平衡;结语对全文进行了总结。总体来看,《中国妇女》封面女性形象的嬗变与社会的发展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封面女性形象的变迁,实际上反映了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女性观念、地位的变迁以及中国社会的重大变迁。
其他文献
随着高校教育的不断深化改革,为培养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文章在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对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践过程等方面进
本文研究的内容有两个大的方面:一、上古汉语及物动词的句法表现及其影响机制;二、部分及物动词的去声别义所表现出的形态句法功能。上古汉语动词的及物不及物之分一直是一个难
目的:了解"90后"实习护生临床学习环境现状并提出相应对策,为营造良好的实习环境、提高护生临床实习效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护理临床学习环境评价量表,对合肥市6所综合性教
《嬉游曲》是当代俄罗斯巴扬手风琴作曲家、演奏家、教育家谢苗诺夫所创作的一部多乐章作品。题献给美国手风琴协会前任主席费思·戴费纳女士(Faithe Deffner)。这首作品创作
提出一种程序转储电路,该电路将普通EPROM中的程序内容转储到高速SRAM中,以代替高速ROM.同时较详细地叙述了程序转储电路的设计方法和工作原理,并给出了在高速数字信号处理器TMS32010系统中的应用实例
由于全球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能源的逐渐短缺,保护环境和节约能源成为人们的普遍关注的课题。宾馆饭店作为城市集中的大型公共建筑,在运营过程中存在高能耗和高污染问题,其
女性时尚杂志是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在传播文化的同时,也孕育和发展了自身的文化,彰显了人类文化实践的丰富性。女性时尚杂志以文本为存在形态
作为知识女性中最年轻最富有朝气的一个群体,女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引人注目。中共十八大报告中强调:“就业是民生之本。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
“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简称PCK)是教师个人教学经验、教师学科内容知识和教育学的特殊整合,是教师最有用的知识代表形式。自舒尔曼提出这一概念以来,PC
<正>肿瘤细胞远处扩散(转移)是导致实体肿瘤愈后不良的主要原因。因此,从分子和细胞的水平上了解肿瘤细胞转移的机制,是肿瘤生物学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一个多世纪以前,Step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