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采用临床科研方法,进行临床对照试验研究,将接受腹腔镜下手术治疗的T1a期肾肿瘤患者进行严格随机分成两组,分别为腹腔镜零缺血肾部分切除术组与传统阻断肾动脉的肾部分切除术组,通过比较两组患者术前肾功能及术后肾功能的差异、术后并发症及远期生存率的不同,以期探究腹腔镜零缺血肾部分切除术这种新兴的手术方式相较于传统的阻断肾动脉的肾部分切除术对患者术后是否有积极的影响作用。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T1a期肾肿瘤患者进行严格随机分组,通过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术后3天、2周、1个月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和尿素氮(Blood usea nitrogen,BUN)的数值。然后将血肌酐的数值代入改良后简化的MDRD方程,就可以得出由血肌酐这种内源性标志物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然后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段的肌酐、尿素氮、肾小球滤过率这三个指标的不同。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的并发症及进行1年时间的随访,通过计算得出1年生存率,收集各项数据,使用统计学方法对两组患者的各项数据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结果:两组患者行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时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行肾动脉及其分支阻断,传统的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为直接阻断肾动脉,而零缺血肾部分切除术则阻断肾动脉的分支动脉。术后经过测定各项指标后发现患者的肌酐、尿素氮均在术后第3天达到最高峰,此后逐渐降低,在1个月时逐渐恢复,接近正常水平。术后第3天,腹腔镜零缺血肾部分切除术组肌酐[(229.92±13.96)μmol/L]、尿素氮[(9.99±1.76)mmol/L]显著低于普通肾部分切除术组的肌酐[(349.40±22.73)μmol/L、尿素氮(12.96±1.93)mmol/L],而前者的肾小球滤过率[(22.81±3.40)ml/min/1.73m~2]却要显著高于后者的肾小球滤过率[(13.51±1.83)ml/min/1.73m~2](P<0.05);但术后2周、1个月,两组患者的肌酐、尿素氮及肾小球滤过率差异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的1年生存率均为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腔镜零缺血肾部分切除术与传统阻断肾动脉的肾部分切除术相比,在对近期肾功能的保护方面有明显的优势,但对远期肾功能的影响意义不大。在经过1年的随访观察后,发现腹腔镜零缺血肾部分切除术组的患者无一人复发肾肿瘤或死亡,证明了这种新兴的手术方式在治疗局限性肾癌时是安全和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