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融是一国经济运行的命脉,而银行机构则是金融体系中的核心。银行经营绩效的优劣直接关系着国家的整体经济表现,因此,对于银行经营绩效的研究对于理论和实际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银行在整个社会经济体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作为具有社会公器部门意义的银行,要担当起调剂社会金融的余缺,将资金由供给者转至需求者,使资金能够被充分的加以运用,实现资金运用效率的最大化,有效促进经济发展的责任;另一方面,作为竞争经济中的一员,银行本身为自负盈亏的企业,需要加强其经营管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我国的商业银行体系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十家全国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数量众多的地方性商业银行、各地农村信用社、外资银行在华设立的分行、新兴的民营银行。其中,四大国有银行在规模上有绝对的优势,占据了国内大部分的市场份额,但相应的其由于背负政策任务和历史等原因,四大行同时有着不良资产高、机构、人员冗余、历史遗留问题多等弊端。对比而言,十家全国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由于成立较晚,历史遗留问题较少以及经营灵活等特点,在规模稳步扩大的同时其经营效率较高,盈利能力较强。本文运用DEA中的双向对比模型分析国有银行与股份制银行的经营绩效,以银行的中介职能和获利能力为基础进行经营绩效的对比分析。出于对四大国有银行和十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在不同领域发挥不同功效,以及其社会分工和作用的异同,本文拟从两个完全不同的方面运用双向对比模型进行经营绩效的比较分析,即在“中介法”下银行发挥社会金融资源调配中介功能下的“中介模式”分析;以及“生产法”下银行作为一个商业机构,其生产经营时以盈利为出发点所体现出的“获利能力模式”分析。在实证上,本文将银行分为两组,一组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即工行、建行、农行与中行;另一组为十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即交通、中信、光大、华夏、兴业、浦发、民生、广东发展、深发展与招商银行。本文将评价对象分成两组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在类别上存有显而易见之属性差异。国有银行的经营原本就以全国为范围,同时肩负国家所给予的政策性任务,而股份制银行的经营由地方向全国发展,并无特殊的国家政策性任务,经营更贴近市场。国有银行与股份制银行在规模上存有如此大的差异,它们在银行中介职能与获利能力上的绩效是否也存有差异?而国有银行股份制的改革是否也会影响之间绩效的表现?因此,在互以对方为参考的基础下,对经营绩效的比较研究更具有意义。实证结果表明四大国有银行与十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充当金融中介职能的角色上绩效水平相当,在获利能力方面效率差异较大,早期年份中四大国有银行的效率排名垫底,远落后于十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但经由股份制改革后,国家对于工、中、建三大行实施了一系列的财务重组动作,使得该三家国有银行获利能力大有长进,实证结论很好的呈现出改革对经营绩效的提升似具立竿见影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