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踝关节扭伤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运动损伤之一,如未得到良好治疗,将会发展为慢性踝关节不稳,甚至是踝关节炎。目前足踝生物力学的研究大多基于临床在体实验、尸体模型和有限元模型,证据等级都较低。在本研究中,为了从更高的证据等级上研究踝关节不稳的生物力学机制,我们将建立小鼠模型,利用行为学测试和组织学方法来评估踝关节损伤后宏观和微观的变化。[方法]将24只8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三组,用显微手术的方式切断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来模拟踝关节扭伤。CFL组中的小鼠只切断跟腓韧带(CFL)来模拟中度踝关节扭伤;CFL+ATFL组中的小鼠同时切断跟腓韧带和距腓前韧带(ATFL)来模拟重度踝关节扭伤;SHAM组中的小鼠只切开皮肤而不进行韧带切断的操作。在术后1周至8周,利用转轮式疲劳仪对所有小鼠进行每日30分钟的训练以加速骨关节炎的产生。在术前和术后3天,1周,2周,3周,4周,6周,8周时,对小鼠进行平衡木实验,足印步态分析来评估其平衡能力。将平衡木实验中小鼠跌落次数(次)和通过时间(秒)记录作为统计数据。将足印步态分析中小鼠的步长偏倚程度、足印重叠偏倚程度、前足/后足宽度、足位置绝对距离记录作为统计参数。在术后8周将小鼠处死后取出踝关节标本,对其进行番红O-快绿染色,运用小鼠关节炎评分标准评价踝关节骨性关节炎产生情况。[结果]在小鼠平衡木试验中,术后3天,1周,2周时,CFL+ATFL组与SHAM组跌落次数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5,0.0207,0.0003<0.05)。在术后第2周,CFL组与SHAM组跌落次数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5<0.05)。在术后第6周时,CFL组和CFL+ATFL组与SHAM组相比通过时间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2,0.0110<0.05)。在术后第3天和术后1周,SHAM组与术前相比通过时间明显减少(p=0.015<0.05)。在小鼠足印步态分析中,CFL+ATFL组在术后第3周,第5周,第7周的后足宽度与术前相比有明显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p=0.018,p=0.017<0.05)。在术后第2周,第3周,第4周,第5周,第7周时,CFL组和CFL+ATFL组的后足位置绝对距离与术前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8周时,处死小鼠取出其踝关节标本进行番红O-快绿染色,观察切片示,CFL+ATFL组的踝关节退变程度要大于CFL组和SHAM组,CFL组的踝关节退变程度要大于SHAM组。[结论]小鼠模型可以为临床上更好的研究外侧踝关节不稳导致的骨关节炎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通过小鼠模型的行为学和组织学分析,发现踝关节韧带的损伤将影响踝关节不稳和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