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我国目前进行产业化的一种名贵海水鱼――漠斑牙鲆为研究对象,对其广盐特性进行探讨,从行为学、组织学、生态学、生理学和酶学等方面研究其渗透调节机理,找出其对低盐度的适应规律,以期对漠斑牙鲆淡水养殖的推广提供可靠的科学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漠斑牙鲆仔鱼、稚鱼和幼鱼对低盐度的耐受力和淡水驯化技术的研究研究了漠斑牙鲆仔鱼、稚鱼和幼鱼对低盐度的耐受力和漠斑牙鲆的淡水驯化技术。漠斑牙鲆对低盐的耐受力随生长和发育逐渐增加,年龄是影响幼鱼对低盐度耐受力的主要因素。初孵仔鱼在盐度为5的水中最多存活5d,5d以后全部死亡。30日龄稚鱼在4h10min淡水组全部死亡,对淡水的耐受力较低,而盐度为5~25的各组72h的存活率都在95.00%以上。90日龄幼鱼经缓慢淡水驯化9d后存活率可达98%以上,对漠斑牙鲆幼鱼进行淡水驯化的最佳年龄为90日龄。淡水驯化影响幼鱼初期的摄食,以后则逐渐趋于正常;急性淡水驯化对幼鱼的伤害比缓慢淡水驯化大。2.盐度突变过程中漠斑牙鲆鳃、皮肤和肾脏的组织结构观察对漠斑牙鲆盐度突变前后鳃、皮肤和肾脏的组织结构变化进行研究。盐度的突变使鳃和皮肤产生粘液,影响了肾小球的大小,使细胞活动更加活跃。漠斑牙鲆鳃和皮肤在盐度突变2h~4d内均分泌大量粘液。盐度突变前,鳃小片上皮细胞外缘电子密度均匀。氯细胞独立或者2~3个氯细胞紧挨在一起,分布在鳃小片基部和鳃小片表面,内含丰富的长椭圆形线粒体,内嵴条状。鳃小片上的氯细胞内含若干脂滴和颗粒状分泌物。盐度急性突变2h,鳃小片基部和表面即产生大量的杯状细胞,分泌黏液;急性突变3d后,鳃小片出现粘连现象,直到急性突变8d时,鳃丝才恢复至原来的结构。在24h盐度梯度突变过程中,第36h鳃丝表面产生较多的杯状细胞;第3d,鳃小片出现较为严重的粘连现象;第5d,鳃丝逐渐向原来的结构恢复。盐度梯度突变12d,鳃小片上皮细胞外缘产生厚约0.6~1μm的条状区域,电子密度较高;鳃小片上的氯细胞活动减少。漠斑牙鲆的皮肤大致分为:表皮层、真皮层和肌肉层。上皮细胞一般为3层至7、8层,内含杯状细胞和颗粒细胞。真皮层主要是胶原纤维层,共含有约20层左右的胶原纤维,纵横交错,排列致密。漠斑牙鲆的栉鳞下方有2~5层扁平上皮细胞,上皮细胞相互紧密连接,含有大量的桥粒。盐度急性突变2h,表皮层杯状细胞大量生发;盐度突变4d,表皮层颗粒细胞增多,表皮层最外层细胞有小部分的脱落离散现象。两种盐度突变12d后,表皮层基本恢复为突变前的状态。盐度梯度突变12d,漠斑牙鲆鳞片下的上皮细胞代谢活动活跃,细胞内部产生许多空泡。盐度突变前,漠斑牙鲆肾小球直径为40~50μm。近曲小管上皮细胞游离面含有发达的微绒毛,细胞核内电子密度较为均一,细胞核周围有大量的球形或近球形线粒体,内嵴环形或不规则;细胞内靠近基膜处含有发达的质膜内褶;细胞之间的边界不清晰。远曲小管上皮细胞边界较为清晰。集合管上皮细胞低柱状,管腔直径较大。盐度突变12d后,漠斑牙鲆肾小球的直径比盐度梯度突变前有所增大;远曲小管上皮细胞代谢活动比较活跃。研究结果显示,从盐度突变开始到第4d,漠斑牙鲆组织形态和结构变化最大,第12d以后,组织结构基本恢复突变前的状态。3.盐度突变对漠斑牙鲆几种酶活性的影响研究了盐度突变(由海水突变至淡水)对漠斑牙鲆几种酶:Na+-K+-ATPase,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草转氨酶(GOT)活性的影响。共设置两个盐度突变组:盐度突变急性组(从盐度30~31直接转至淡水培育)和盐度突变梯度组(24h内通过盐度减半法转为淡水培育)。研究结果表明,盐度突变对三种酶的活性均有显著或者极显著影响(P<0.05或P<0.01),但盐度突变急性组SOD活性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血清谷草转氨酶的活性对盐度突变比较敏感,其活性变化可以作为鱼类渗透调节过程的一种指示指标。由三种酶活性的变化看出,盐度突变8d之内为渗透调节期,12d以后酶活性趋于稳定,表明已经适应淡水环境。4.漠斑牙鲆在淡水适应中血液和尿的渗透压及离子浓度的变化研究对漠斑牙鲆在盐度突变(由海水突变至淡水)中血液和尿的渗透压及离子浓度的变化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漠斑牙鲆的淡水适应调节期为第0~8d。尿渗透压在盐度突变过程中迅速而显著地降低,血浆渗透压在逐渐降低后略有恢复。在调节期,尿中Na+和K+浓度在第4~6d均显著增加至最大值,随后减小,而尿中Ca2+浓度则迅速减小并于第6d达到较稳定的低浓度水平;Ca2+浓度随着尿渗透压的降低而减小,显示尿渗透压大小可能与尿中Ca2+浓度高低有较大关系。盐度突变实验前后,血清Na+和K+浓度均有所降低,而Ca2+浓度在淡水适应调节期减小,在实验最后恢复至原始水平。根据本试验的研究结果,建议在进行漠斑牙鲆淡水驯化养殖时应在渗透调节期内提供最佳的养殖环境,保证漠斑牙鲆顺利渡过调节期,获得更高成活率。5.结论及建议本论文探讨了漠斑牙鲆渗透调节机理,研究了仔鱼、稚鱼和幼鱼对低盐度的耐受力、漠斑牙鲆淡水驯化技术以及盐度突变(由海水向淡水突变)对漠斑牙鲆幼鱼组织学、生理学等的影响。结果显示,对90日龄漠斑牙鲆幼鱼进行淡水驯化效果最佳。漠斑牙鲆在盐度突变过程中表现出很大的适应性,通过其粘液等的分泌、离子转运酶活性的变化以及对各种离子的吸收和排出进行控制等途径,使自身迅速适应淡水环境。根据本论文的研究结果,建议在进行漠斑牙鲆淡水驯化养殖时应在其渗透调节期(驯化第8d)内提供最佳的养殖环境,保证漠斑牙鲆顺利渡过调节期,获得更高成活率。鉴于漠斑牙鲆对淡水的良好适应性,建议对其向内陆地区进行淡水养殖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