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非建设用地空间格局构建研究——以达州经开区为例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cwmy01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非建设用地作为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生态、社会、经济等多重复合效益,从多个方面支撑着城市的发展与建设。然而,在当今快速城镇化的时代背景下,城市发展呈现不断无序蔓延扩张的态势,不断侵蚀着宝贵的城市非建设用地空间,城市非建设用地其数量、质量、功能都受到了巨大的破坏。许多城市都已经开展了城市非建设用地相关规划研究与实践,并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效果,然而大量实践表明,众多规划实践过度注重生态保护,而忽略了城市非建设用地与城市社会发展、经济建设、城市总体格局与功能的有机融合,使城市非建设用地保护脱离了城市发展的实际,从而阻碍了非建设用地的保护与发展,使其多重复合功能得不到最好的发挥。  针对这一问题,文章从空间格局构建的角度入手来研究城市非建设用地规划如何与城市发展建设更好的契合。文章从相关实践与研究着手,分析了城市非建设用地规划理论及实践发展历程,总结前人经验,同时对城市非建设用地空间构成以及布局模式进行了研究与比较,明确未来城市非建设用地空间布局主要发展趋势。以自然生态保护和协调城市发展为主线,从基于生态调查的城市非建设用地基础格局构建、城市非建设用地复合网络体系构建、以及生态保护与城市发展并重的非建设用地总体格局构架这3个方面,来研究适应城市发展的非建设用地格局构建方法。  最后,文章将会充分运用上述研究结论与方法策略,结合达州经开区作为实证研究,研究符合达州经开区发展实情的城市非建设用地格局构建方法。
其他文献
在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日益凸显的今天,世界各国都在协同合作共同努力,针对各行各业提出切实有效的对策,从而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低碳”一词应运而生。要从根本上解决二氧化
保国寺大殿作为北宋时期江南地区十分典型的木构实例,呈现出许多重要的木造现象;《营造法式》是北宋政府在全国刊行的工程规范书,大量记录了当时的建造技术和形制;二者既有交集,也
在经济全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区域创新能力日益成为区域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之间的分工从产品地域分工演化为价值链地域分工,创新能力强的区域占据附加值高的生产环节,创新
生态建筑在环境问题和能源危机的双重压迫下应运而生,这也是未来建筑的必然发展趋势。目前为止,大范围内建筑师对自身职责的定位是设计出坚固、实用、美观的建筑,而更深一层
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作为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中以一种特殊的城市空间被展现着,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更新,改造,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城
城市的形成受交通区位因素的影响,城市的发展常常伴随着城市交通网络的发展。而客运站作为交通网络中的重要一环,既是一个城市的地标性建筑,更是城市之间、城市与乡村之间建
为了有利于设计师在方案阶段对声环境做出准确的判断,本研究将声景质量与小波神经网络理论与方法结合起来,建立基于小波神经网络的声景质量预测模型。  首先,为了满足预测
城镇化既是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一种客观现象,也是近年来学术界普遍关注的研究焦点。作为国家战略,城镇化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转型的现实意义无需赘言;而作为社会工程,在当前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