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游憩空间的价值和现实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在当今,选择休闲、旅游(或其他方式)作为一种生活情趣已成为普遍的行为方式,游憩空间理所当然地成为人们感受文明、融于自然、理解文化、陶冶性情的一种综合性的文化生态环境。本文在旅游地理学、景观生态学基本理论指导下,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运用斑块—廊道—基质模式研究并构建了成都市的游憩景观空间结构,全文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研究区的概况,本文以成都市(三环路内)———我国著名的休闲城市,西部地区最发达城市为研究区域。对成都市区的自然景观基质、人文景观基质、经济基质等进行分析描述。在侧重旅游地理学观点上,分析了游憩地斑块的客源区位、资源区位、交通区位。第二部分:成都市市民日常游憩活动行为分析。对问卷调查进行详细分析,主要样本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分析、游憩者节假日休闲方式分析、游憩者出游方式分析、游憩者休闲目的与态度分析并总结出普通公众的一般休闲行为特征及不同类型休闲者各自的行为差异规律。第三部分:成都市游憩地景观生态学分析。根据城市景观分类依据,将成都市游憩地景观分为城市公园斑块、历史遗址地斑块、文化科普地斑块、现代城市休闲小区斑块、“农家乐”斑块。从景观生态学理论出发,选取了破碎度、优势度等10个景观指数。利用地理信息系统中相应的GIS系列工具对指数进行计算、并进行分析和比较。第四部分:基于适宜性评价的景观生态规划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研究的主要内容结合起来。既将游憩者行为特征和景观生态理论下游憩地斑块分布状态结合起来。从而真正将定性定量方法结合起来对游憩地斑块空间结构进行分析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