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反移情是心理治疗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治疗师的态度、感受和职业状态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以往的研究以病人的角色和态度为出发点,然而,治疗师作为一个人,她的人格特质、成长经历怎样影响着心理治疗?治疗师如何利用反移情感受治疗病人?病人—治疗师双人模型怎样交互影响?首先,本文在理论上梳理了反移情的发展脉络,反移情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古典学派认为反移情是治疗师本身未完成的情结,是个人模型;客体关系克莱因学派开始认识到反移情是来访者的投射认同激发的,是双人模型。自体心理学提出治疗师基于自恋的反移情,与理想化移情、融合式移情、镜映式移情、密友式移情相对应,也属于双人模型;后现代精神分析,主体间学派认为来访者由一系列建构的叙事组成,而治疗师本身的角色也是一种建构。而这两者相遇时,他们就共同建构了一个治疗场。反移情是来访者和治疗师互动的产物,关系疗法强调治疗师在交互中所做的贡献。其次,澄清一些基本概念及这些概念的相互联系:移情、反移情(反移情仅仅定义为分析师针对病人特定的移情而产生的特定的内在反应)、反移情行为、容器、共情、投射性认同、投射性反认同。并且,呈现了投射性认同的处理过程。最后,采用质的研究,使用访谈录音等方法,对案例进行了直观深入的观察。呈现5个个案及笔者自己的成长故事,论证四个假设,结论如下:(1)治疗师和病人的确存在配对,至少,治疗师会和病人的某些人格面向接近,病人身上会有治疗师的影子。(2)当治疗师和病人的内心世界太接近,而治疗师又没有解决自身的情结时,在真实的治疗空间,很容易行动化。会不可避免卷入,付诸行动。(3)利用反移情,检验病人的病理性程度,在治疗早期,的确可以利用反移情来检验病人的病理性程度,但是,不能根据正性还是负性反移情来判断病人的病理性,尤其是病人处于正性移情阶段的时候。(4)没有一种反应是纯粹的移情或者反移情。双方的行为会引发双方的建构,双方的建构又会引发其相应的行为。治疗师共情或神入的理解,可为治疗提供了契机,再次,治疗师需要丰富自我,不要只是拥有一些单一的人格特质,使病人的投射受到局限;最后,治疗师要勇于承担治疗的责任,不要一味的把移情推给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