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活性炭滤池细菌致病风险分析与控制措施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jing08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对生物活性炭滤池进行细菌泄露风险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代表性病原菌在生物活性炭滤池中的迁移特征,进行了病原菌灭活控制研究,并通过中试与生产性试验,提出了控制生物活性炭滤池细菌泄露风险的工艺改进与运行优化措施。  通过连续监测研究了生物活性炭滤池细菌泄露的短期与长期风险。结果表明,生物活性炭滤池出水细菌总数与进水细菌总数及水温显著相关。水温升高时泄露风险增大,出水大于104CFU/mL的泄露峰值中有91%出现在水温高于25℃的时段。在滤池出水中检出两种条件致病菌,其中铜绿假单胞菌检出频繁,在出水中的比例最高为1.44%,生物活性炭滤池有潜在的病原风险。  选取铜绿假单胞杆菌、伤寒沙门氏菌与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O157:H7三种代表性病原菌为试验菌种。通过冲击性病原污染中试试验,得出三种病原菌在滤池内的衰减速率分别为0.14log/day、0.33log/day与0.31log/day。伤寒沙门氏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在污染24h内的泄露风险高;铜绿假单胞杆菌在滤池中出现沿炭床深度迁移的现象,具有持续泄露风险。病原菌可被无脊椎摄食携带而穿透滤池,携带量与无脊椎动物个体大小成正比。剑水蚤在污染72h内其体内携带三种病原菌的数量分别达到10.37CFU/ind、66.67CFU/ind、26.67CFU/ind。在240h出水轮虫体内仍能检测出病原菌,具有持续风险。控制生物活性炭滤池出水无脊椎动物的数量,是控制滤池出水病原菌风险的有效措施。  对病原菌进行灭活控制小试研究,加氯灭活滤池出水中的铜绿假单胞杆菌、伤寒沙门氏菌与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泄露初期灭活率达4log时的CT值分别为15mg·min/L、10mg·min/L与10mg·min/L。对附着在炭滤料表面的代表性病原菌加氯灭活,泄露初期灭活率达4log时的CT值分别为75mg·min/L、45mg·min/L与45mg·min/L。为保障出水安全,应采取生物活性炭滤池加氯反冲与出水消毒强化的联合手段控制病原菌风险。  通过生产性试验研究,预氧化单元对生物活性炭滤池进水微生物风险控制起重要作用。在单纯预氯化工况条件下,主臭氧的停止投加会增大病原菌进入生物活性炭滤池的风险。添加粒径为0.4~0.8mm高度为500mm的石英砂垫,可在高水温阶段能削减出水细菌总数峰值67.68%,从而有效地控制细菌大量泄露风险。
其他文献
由于自然灾害或疲劳、锈蚀等原因,工程结构在服役期间发生损伤是不可避免的。大型工程结构一旦发生事故,就会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因此,对结构进行实时
结构可靠性设计是人们在处理实际结构不确定因素问题时的有效方法。国内外很多学者对该课题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研究成果被广泛地应用于实际结构设计。但是,现存的可靠性理
本文在现有的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桩基础的结构特点和实际应用状况,建立了桩基在动荷载作用下稳定性分析的有限元模型,确定荷载的作用方式,分析桩基在动力荷载作用下
扣件式槽钢-钢管组合脚手架是采用槽钢立杆通过扣件与钢管横杆、剪刀撑连接而组成的空间结构体系。本文以扣件式槽钢-钢管组合脚手架为研究对象,分析总结了国内外发展现状和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钢管混凝土组合结构的应用越来越多,带约束拉杆钢管混凝土柱是近年来出现的新的组合结构形式,对于其力学性能的研究虽然已有很多,但是对
针对甲壳类生物在生物活性炭滤池中大量孳生,穿透活性炭层所带来生物安全性问题,本课题根据砂滤对甲壳类生物具有明显的拦截效果,提出“活性炭-石英砂双层滤料生物活性炭滤池
沉箱-钢管桩逆作法复合基础由沉箱和钢管桩组成,通过先制作和沉设沉箱,再沉入钢管桩的逆作施工技术建造而成。本文以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863计划)(项目编号:2007AA11Z102)为
潜在滑坡的早期判识是滑坡减灾防灾的基石,也是滑坡防灾减灾中最根本、最基础性的工作。对潜在滑坡的判识研究将是本学科领域今后国内外的研究热点和前沿课题,也是大规模工程建
桥梁作为交通运输体系中的控制工程,需要经历一个漫长复杂的施工过程,期间材料的收缩、徐变以及结构体系的转换,都将带来复杂的内力和位移变化,因此,通过进行桥梁施工仿真,来确定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