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热岛效应现状和绿地消减效应研究

来源 :山西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ds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发展,城镇化建设不断加强,城市不断扩大,城市能源消耗随之增加,更多的人为热被释放。此外,由于新建高层建筑增加,使得城区中积聚了大量热量,不易扩散,造成了建成区内热岛效应的进一步加剧。解决城市热环境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因此本文以遥感影像数据为基础,结合六期太原市建成区边界变化范围,研究太原市热环境现状和近20年来太原市热环境格局;太原市绿地现状和近20年来太原市绿地空间格局变化;并定性定量分析绿地对热岛的消减作用,公园绿地的变化及其降温效应。研究成果如下:(1)结合近20年太原市建成区范围变化情况,通过在建成区周边建立缓冲带证明太原市建成区存在热岛效应,并利用象限分析法证明城市热岛重心与城市拓展方向一致。太原市城市热环境在1999年-2014年间逐渐恶化,2014年-2018年城市热环境有所好转。热岛分布的范围伴随城市土地利用覆盖类型的变化而变化,未利用地和建设用地区域温度较高,植被和水域区域温度较低。(2)将近20年来太原市绿地斑块个数通过象限分析法统计对比得出西北象限斑块个数呈先降低后增加趋势,东北象限斑块个数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西南象限和东南象限均呈先降低后增加趋势。并对地表温度与归一化植被指数图对比发现两者有相反的变化趋势,归一化植被指数越高,地表温度越低。进一步定量分析了归一化植被指数与地表温度的负相关关系。通过景观分析格局软件计算影响地表温度的绿地指数得出斑块密度、斑块面积极差与地表温度有较强的相关性,两者均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指数的增加地表温度呈下降趋势。(3)近20年太原市公园数量以及公园植被覆盖度整体呈增加趋势。通过分析公园形态特征,得出公园的面积与周长数值越大时,公园内部的平均温度越低,而随着形状指数的增加,公园内部平均温度也增加。通过分析公园内部组成,得出植被和水域对公园内部地表平均温度的降温效果较好。通过对公园绿地降温范围的比较,发现降温效应随着距离公园越来越远,降温效果越来越差,且大于一定范围降温效果将不再明显。
其他文献
铜铟镓硒(CIGS)是一种稳定、环境友好、制备成本低廉的多晶光伏材料,且目前光电转换效率已达到23.35%。溅射四元陶瓷靶材对于提高重复性具有重要效果,但晶粒尺寸较小一直是此方法的弊端,小尺寸的晶粒造成更多的晶粒边界,对载流子的散射作用增强,且晶界处易形成多种形式缺陷。本文利用低熔点液相去促进晶粒生长,增大晶粒尺寸,从而提高器件的光电转换效率。利用掺杂Ag的方式提高CIGS晶粒尺寸。研究发现Ag掺
低温胁迫作为植物栽培引种过程中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常对植物成活、地方生产造成巨大的损失。文冠果是我国特有的优良木本油料树种,具有较强的抗低温特性。因此,对文冠果响应低温胁迫调节机制的研究,不仅有利于逐步完善植物耐寒的理论体系,也可为文冠果的抗寒改良育种奠定基础。本研究以30d文冠果幼苗为实验材料,采用恒温培养箱人工控温试验的方法测定4℃低温胁迫下15个生理指标在胁迫持续时间为4h、12h、24h和
学位
马铃薯是世界上四大粮食作物之一,具有产量高、经济效益高等优点,生产上马铃薯连作种植造成马铃薯产量和品质下降,马铃薯连作障碍日益严重,合理的轮作可以打破连作障碍,保障马铃薯产业健康发展。本研究通过设置6种不同的种植方式,通过分析不同种植方式下土壤可培养微生物、土壤酶活性、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变化、及主要致病菌的丰度变化,探索马铃薯真菌病害的生防基础,为马铃薯主要病害的防治提供数据支撑。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学位
植物工厂是现代社会理想的叶菜生长设施,然而建造成本、运行成本和设备成本高等费用问题严重制约了其发展,其中营养液栽培成本较高且技术复杂,对于蔬菜生产的一线菜农来说不容易掌握。针对这些问题,本文采用基质栽培方式,在普通日光温室中进行叶用莴苣的层架式栽培试验,试图为叶菜层架式基质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首先就基质厚度进行了探究。以育苗基质为主,设置厚度6cm、10cm、14cm三种处理。发现基质越厚,莴苣根
流域生态环境随着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变化及其内在驱动力是景观生态关注的一个重点研究领域,流域景观动态及其驱动力研究的最终目的在于把握景观环境演化的规律,提高景观动态变化趋势的预测能力,为流域景观生态保护、合理开发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本文选取汾河一级支流文峪河作为流域的研究对象。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文峪河流域的景观动态及其驱动力。本文从景观覆被、景观格局、景观预测、景观评价等方面对流域
骨骼肌作为机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维持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和能量代谢举足轻重。骨骼肌的形成是一个精准且高度协调的过程,期间需要经历成肌细胞的增殖、迁移、融合等阶段才能形成肌纤维。骨骼肌卫星细胞作为肌源性干细胞,可以参与到机体肌肉形成和再生进程中,解析肌肉形成的调控网络与调控机制有助于家畜肉质品质的改良,而提高肌肉生长速度和肌肉产量对未来畜牧业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
土壤有效磷亏缺是制约作物生长发育的非生物胁迫因素之一,通过生物学途径提高作物对磷的吸收利用率和缓解低磷对作物的伤害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硅(Si)是作物生长的有益元素,可以促进作物生长发育并提高其对逆境胁迫的抗性。然而,低磷条件下外源Si对番茄生长发育的调控效应和机理尚不清楚。本试验以‘中杂9号’番茄为试材,采用水培法,设置对照(0.66 mmol·L-1)、轻度低磷(0.44 mmol·L-1)、
为了研究施氮量对春小麦与豌豆分别在单、间作模式下生长的影响,以及不同施氮量条件下,丛枝菌根真菌(AMF)侵染率与植株生长发育之间的关系,借此探究出最佳的氮肥施用量及种植模式。本文通过大田实验,设置4个施氮水平:0 kg/hm2(N0),90 kg/hm2(N1),180 kg/hm2(N2),270 kg/hm2(N3),分别选择春小麦开花期和豌豆的开花结荚期,针对二者在单、间作模式中的农艺性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