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经济正处于转轨时期,城乡间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农村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导致城乡差距不断扩大,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全面发展的主要障碍。在此背景下,国家提出建设新农村的伟大战略,发展农村经济,提升农民生活水平,全面建设新农村,运用各种手段改变农村面貌。全面建设新农村面临许多制约,农村人口多、资本少、基础弱的现实情况亟需资金与技术的支持,而农业产业生产率低,受自然条件约束大,资本投入风险大且回报率低,对农村的支持不能依赖市场化手段,财政支农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理应成为支援新农村建设的首要力量。审视我国的财政支农状况,不难发现存在很多问题,如支出规模小波动大,支出项目结构存在偏差,运用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等,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到财政的支农效果,使本来就极为有限的支农资金低效运行甚至白白浪费。总之,支农资金运用效果不佳是财政支农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高支农运用效果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本文采用实证计量结合制度分析工具,从综合角度对财政支农资金运用的经济、社会、生态效应进行考察,并分别利用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支农数据建立模型进行检验,通过对中央与地方财政支农资金运用效果的考量,从经济、社会、生态、区域视角评价财政支农资金运用效果,剖析资金运用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实证检验发现,财政支农运用效果并不乐观,中央财政与省级财政支农资金的运用效果也不相同,地方财政支农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具体来讲,中央财政农林事业费支出经济效果较为显著,基建费用及科技费用运用效果不佳;地方财政农林事业费运用效果不佳,但基建及科技费用经济产出效应显著;财政支农运用存在东西部明显差异,东部地区支农资金运用效果优于西部;总的来说,财政支农资金运用存在规模、结构、绩效、管理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规模小波动大,支出结构偏差,公共产品提供不足,投资越位与缺位严重,支出管理机制欠缺,东西部支农效果有显著差距等。提高财政支农效果需要从这些因素入手,探寻破解支农难题的良策。要提升财政支农资金运用效果,获取支农资金产出的最大化,全面促进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进步,就需要立足现实,逐步探索改善支农效果的有效路径。具体包括持续不断扩大支农规模,建立财政支农绩效评价体系,发挥支农导向作用,出台法律政策,规范支农管理机制,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全面提高支农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促进农村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更快更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