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是人类活动的主要场所,随着人口的增多、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速度在明显的加快。进入21世纪,这一趋势还将不断加强。但是城市化速度加快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有很多城市问题在城市化的过程中突显。城市化一方面推动着经济、社会、文化等的发展,一方面对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带来重大的冲击,威胁着人类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为了缓解或解决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为了使城市化进程持续、高效,城市的生态化就成为了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因而,生态城市的建设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问题,生态城市已成为21世纪城市发展的目标。在实现生态城市的过程中,区域的生态城市建设水平就显的尤为重要。目前,我国的社会经济正在飞跃发展,生态城市的建设也在如火如荼的开展,而四川作为我国的西部大省,近年来经济水平在持续的快速提高,并且很早以前就已提出并开展生态城市的建设。因此,本文选取四川作为评价对象,对其1997—2008年12年来生态城市的建设水平、建设能力的强弱做一个全面、深入的评估,希望对四川今后生态城市的建设提供一定参考。本文对四川生态城市建设能力的评价从以下几个部分来进行:一、首先介绍了研究生态城市建设能力评价的背景及意义,然后根据生态城市建设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提出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方法。二、生态城市的有关理论阐释。主要对城市的生态化理念、生态城市内涵与特征、生态城市的衡量标准等进行阐释。三、生态城市建设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根据生态城市的内涵和特征,得出生态城市建设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包括3个一级子系统、12个二级子系统以及60个指标的四川生态城市建设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选择主成分分析方法、回归分析方法等作为评价方法。四、四川生态城市建设能力的综合评价与分析。首先,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分别对四川经济生态化建设能力、社会生态化建设能力、环境生态化建设能力进行评价与分析,得出四川在经济生态化、社会生态化、环境生态化三方面的建设水平以及存在的不足;然后,再次运用主成分分析对四川生态城市建设的综合能力进行评估。五、四川生态城市建设的协调性研究。根据主成分分析得出的四川经济生态化建设能力、社会生态化建设能力、环境生态化建设能力、生态城市建设能力的综合得分进行雷达图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通过雷达图分析四川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在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方面的协调性;通过多元回归方法,对四川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经济生态化、社会生态化、环境生态化三者之间的耦合性进行分析,同时利用主成分分析结果,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对经济、社会、环境三者对四川生态城市建设能力的贡献度做了分析。通过以上几部分,本文得到以下几点主要结论:1.从四川生态城市建设的综合能力来看,12年来四川生态城市建设能力有明显提高,并且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97—2002年,第二阶段2002—2008年;并且第二阶段的生态城市建设水平的发展速度高于第一阶段,这主要是由于2002年后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四川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从而促使生态城市的综合建设能力的提高。并且可以预测这种快速的发展速度还将持续。2.从四川生态城市建设的协调性来看,四川12年来的生态城市建设中,经济生态化、社会生态化、环境生态化三方面的协调性好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经济、社会、环境三方面生态化建设水平相对都较低,导致协调性好;第二类是经济、社会、环境三方面的生态化建设水平相对都较高,导致协调性好。在2002年以前,四川生态城市建设的协调性都可以归为第一类,2002年以后,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加快,在2005年后经济生态化水平明显高于社会生态化水平,使得系统的协调性下降,说明四川社会生态化、经济生态化、环境生态化之间还未达成协调发展的局面,社会生态化还得进一步的提高。3.从经济生态化、社会生态化、环境生态化三者耦合关系来看,根据主成分分析的相关结果,进行回归分析可知经济生态化与环境生态化耦合关系最好,说明四川经济发展在自然资源承载力范围内,并且达到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良好状态;但是,经济生态化与社会生态化、环境生态化与社会生态化之间的耦合性还有待深入,这主要是由于社会发展还有待提高。说明四川城市化和生态化还未进入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4.从经济生态化、社会生态化、环境生态化三者的建设能力对生态城市建设能力的贡献度来看,根据主成分分析相关结果,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可知经济生态化建设能力对生态城市建设能力的贡献度最大,其次是环境生态化建设能力的贡献度,最后是社会生态化建设能力的贡献度。因此,四川在以后生态城市建设中应加强社会生态化建设,做到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共同推进社会进步,达到城市化和生态化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