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雅集图、高士图和园林图在明代非常兴盛,这些作品强调表现高尚志意,蕴含文人情怀。画家将士人养德润身、保持志向的抱负图写在山川中,承担起建构理想人格重要使命。由于不同艺术群体所处的社会地位、文化教养、艺术活动的目的不同,明代这些图像大致循着山林和庙堂两条线发展,遵循不同的话语和修辞,全面、多元地彰显着明代不同时期知识分子的人生情怀。本文分庙堂与山林两条线索,选取雅集图、高士图、园林图三大母题,展示不同时期文人情怀,论述相应的高士人格。雅集图中,翰林高士燕居官邸,建立国家仪范,标榜朝隐乐趣,勾画明代士人文化生活的蓝图,展示瀛洲仙的精神面貌。高士雅集山林,养德讲艺,展示世隐人恬适林间,矫健不息的风骨。高士图中,展示了太平盛世中,动静相能、刚健不息的高士气象,仁德古雅、逍遥清泠的凛然气象,衰落时期郁愤幽怨、古雅遒健的隐忍风仪,亡国时期忠孝为本、坚守文明的高尚气节。庙堂山房图中,翰林歌咏盛世与恩泽,吴中画家表彰主人功勋和志意。吴中草堂图中,沈周和题跋人体验林下幽韵,享受视觉盛宴。文徵明以真、孝、适、志为纲,阐释礼形孝本的文化体系。唐寅以道养高,再现贫而乐道、狂中清刚的草堂环境。蔡羽以经纶献纳为志,创造山川寓志的心灵空间。王献臣以拙政为寓,凸显忧乐统一的儒家情怀。审美化园林图是汪廷讷心隐金门,不染尘埃的人格象征;是秦耀开豁心目,待时而飞的象征;是吴亮保全自我,追求内心自由的隐喻。董其昌回应了杏园人的朝隐乐趣,走入山林变成隔岸眺望,塑造了另一种精神家园。人文情怀通过图像、文学的修辞得以展现。翰林雅集图文采用隐喻、对比、叙述等手段实现身份意识形态象征。山林雅集图文利用典故勾联图像的文化谱系,隐喻弥补视觉缺陷,比德阐明君子内涵,建立象征符号系统。高士图中,或利用兴寄糅合图文为一体,以文的历时性完成图像空间叙事;或用黑白交映、化线为形、回环取势以制造韵律,以诗意意象还原情感场域,加强情感共鸣;或将衣饰、面部特写与支点物组合,营造闲赏氛围。园林图中,庙堂山房或采用三段叙事历数园主的功勋,或采用回环构图隐喻馆阁与山林互动。吴中草堂或糅合视觉与体验为一体,营造操作性空间;或利用铭、赋、序等文体微义,建立纸上道德谱系;或模仿“池上篇”风格,化物为事、事心合一,实现草堂与山川的天然合一;或用园记、小序勾勒图像空间,用组合的清雅景物营造文化空间。审美化园林采用景点命名,以典故表达志意。园记以三种视角介绍景点位置,完成园林空间叙述。诗歌以辞摹像,发掘局部风韵。园林图像营造背山临水的外部基调,又将典故、诗意的意象转化为视觉图像,实现图情交融,还刻画多重人物身份,在对比中强化身份逻辑。董其昌的精神家园采用南派山水模式,叠加、组合母题,图绘“西园”神韵,而游离的视角暗示庙堂人对政治身份的自觉。最后,文人情怀又依靠图像典范力量,将高尚的道德观念带入社会生活,影响着明代的士人精神。其图文结合的手段被清代前期的士大夫传承,表现新的文人情怀与理想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