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每年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增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成为了社会热点问题。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直接对毕业生的就业负责,其中高校的就业指导服务在毕业生的就业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目前我国主要以高校为单一主体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单一主体提供就业指导服务存在多种弊端,如投资不足、成本居高不下、方式上落后、效率低下等,已经不能满足各方需求;另一方面,私人资本充裕并有着对基础设施投资的强烈愿望。鉴于此,认真研究并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复合主体供给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模式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发展起来并在市场经济国家广为流传的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合作供给公共产品的新模式,它已经取得了许多成功的实践经验。本文提出将PPP模式引入到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供给中来,以解决就业指导部门投资不足的弊端并改善我国公共就业平台。首先,对PPP模式以及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的概念体系进行了较为系统和全面的阐述,对PPP模式理论与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的关联度和契合性进行论证,并从政府职能角度审视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供给模式创新路径。其次,以问卷调查方式为主获得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基础数据,建立logistic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因素以及其作用向度,为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PPP模型提供基础。依托文献与调查问卷等资料研究我国当前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的现状和存在的弊端,并比较研究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总结并借鉴国外经验,将私人资本、管理技术引入到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中来。再次,将实证得到的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纳入分析框架并建立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PPP模型,分别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由私人部门供给、公共部门供给、PPP模式供给情况下的投资水平与社会福利水平进行分析,得出PPP模式具有激励私人企业投资以及降低运营成本的特点,且它能够促进社会福利水平趋于最大化的结论。最后,本文认为,将PPP模式引入到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中来是能够并且必须的。当然,这不仅仅需要私人企业的积极参与,还需要配合政府政策的支持,并同时进行高校招生制度改革。学生的自主努力同样是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