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1977-1985年中国政治制度化的发展

来源 :华东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bo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成为了新中国政治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标志着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革命时代的结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从政治制度化的角度来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政治制度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认为政治制度化的实现从根本上包含了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政治体系自身的功能完善和结构不断的优化,另一方面是政治体系自身获得更多的合法性,这两部分是缺一不可的。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改造性的借鉴了苏联模式,但是这种模式以及后来的一系列政治运动严重的阻碍了中国政治制度化水平的正常发展,甚至在一定时期造成了严重的衰退。改革开放初期,政治制度化的重建主要体现在政治体系内部结构功能的调整和完善的过程。这些制度性的改进并不完全来自于经济的推动,而是来自于文革之后重返政治舞台的政治精英们温和的互动。这个时期的改革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党政职能的分开,党内权力的分散化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回归以及自主性和绩效性的提高。一是党的领导制度的历史性变革。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集体领导制度的重新确立,通过对党的集体领导制度的重新反思,明确指出了党内存在的制度性缺陷。第二,切入政治体制改革核心,进入制度改革议程。重新确立并强调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性,使之重现生机。二是将党政职能分开,完成政府行政领导制度的转换,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深化,突破计划经济的藩篱,实行放权让利等改革措施,改变了党来包办一切的组织结构。三是最高权力机关的制度回归。全力提升人大的立法权能,对权力机关职能进行整体性构划,逐步加强权力机关各方面的制度规范,探索行使人大监督权的有效途径,《选举法》的颁布首次实现了县级直选,是我国人大制度成长的里程碑。随着中国改革进程的不断发展,政治体系内权力结构的调整和完善不足以应对中国政治制度化发展的要求,如何通过合法有效的政治途径吸纳改革带来的参与压力成为中国政治制度化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艰巨压力。
其他文献
加快建立市场环境建设机制是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和必然要求。本文主要研究了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环境建设机制,并提出了合理化对策。
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动态匹配是二者之间密切互动的表现,也是二者协同发展互动升级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常州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动态匹配中存在的问题进
通过在房地产开发企业从事项目管理的经历,从当前房地产开发商整体运作的操作层面分析了影响工程建设项目进展的主要因素,对开发商项目管理的实际关键难点进行了探讨。针对房
外交作为国家对外交往的直接活动,将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学科理论与公共交往的实践性和现实性紧密结合。“政治表演”作为一种政治行为,常显性的见诸于各种外交场合之中。“政
当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我国中小民营企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众所周知,中、小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存在一些问题。本文联系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能有助于中小
支付结算是商业银行最基础的服务功能,是稳定优质客户,增强业务竞争力,增加经营效益的重要载体。随着商业银行转型和金融创新的不断深入,银行业所面临的支付结算操作风险日益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失败 ,除了其发动非正义的侵略战争 ,遭到世界反法西斯人民的坚决抗击外 ,还有日本国土狭小、资源贫乏、劳动力严重不足、工业实力较弱、战时经济管理
市民社会是一个国家或政治共同体内的一种介于“国家”和“个人”之间的广阔领域。它是由相对独立而存在的各种组织和团体所构成的。它是国家权力体制外自发形成的一种自治社
娲皇庙位于距山西省霍州市5公里的东郊大张镇贾村。四周青山环绕,东有潺潺泉水流过。村内至今仍现存有大量古建筑遗构,如娲皇庙之东为清代悬山顶建筑魁星楼,庙之西为文昌阁高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