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试验研究了不同灌溉条件下(膜下沟灌和膜下滴灌)施肥、增施土壤改良剂和添加秸秆对日光温室土壤温度、湿度、微生物、酶活性、化学性质等土壤生态因子和番茄植株生长发育状况、番茄产量、水肥生产力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水肥管理对日光温室土壤温度的调节作用不明显,秸秆仅提高地温0.2℃,滴灌的作用对室内温度的影响远小于外界环境。膜下滴灌比膜下沟灌处理灌溉量少、入渗量少、损耗少,对40cm处的土壤水吸力的影响小;前期气温低土壤水吸力变化小,上限控制在40KPa,后期气温升高,蒸腾作用强烈,土壤水吸力变化大,上限控制在60KPa。(2)在番茄的整个生育期土壤微生物总量、细菌菌数、细菌与真菌的比值(B/F)呈先降低再升高后期又下降的变化趋势,真菌和放线菌菌数呈先降低而后逐渐增加的变化趋势,土壤纤维素酶活性呈逐渐下降的趋势,过氧化氢酶活性呈先降低再升高最后又下降的变化趋势,添加秸秆处理的土壤纤维素分解菌均出现一个高峰期。低温期,滴灌、添加秸秆处理微生物菌数高于其它处理,滴灌处理土壤微生物数量和植株生长有一定的滞后性,膜下沟灌农民习惯施肥并增施土壤调理剂(FP+M+C)处理前期提供大量C素使微生物菌数快速增多,后期微生物菌数较少,过氧化氢酶活性滴灌也高于膜下沟灌处理,添加秸秆提高了前期纤维素酶活性,同时也增加了真菌和放线菌的菌数。(3)在0~200cm土壤剖面中,硝态氮主要集中累积在土壤表层和80cm土层以下,20-40cm的含量最低,在累积层膜下沟灌处理的含量高于滴灌处理。在土壤表层中,滴灌提高了土壤pH值,降低了土壤EC值,其中水肥一体化1/2农民习惯施肥并添加秸秆(FG+HM+S)处理的pH值最高,水肥一体化1/2农民习惯施肥并增施土壤调理剂(FG+HM+C)处理的EC值最低。土壤养分中全氮、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的含量均表现为:水肥一体化农民习惯施肥(FG+M)>膜下沟灌农民习惯施肥(FP+M)。土壤养分之间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土壤pH、EC与硝态氮含量之间呈线性相关,R2值分别达到0.88和0.93。(4)FP+M处理植株株高和叶片数值最大,茎粗低于水肥一体化农民习惯施肥(FG+M)处理,水肥一体化农民习惯施肥(FG+M) FG+M处理的番茄产量最高,比膜下沟灌农民习惯施肥(FP+M)处理增产19.89%。水肥一体化处理的水分生产力、氮肥偏生产力远高于膜下沟灌处理,其中水肥一体化农民习惯施肥(FG+M)处理的水分生产力最高,达到膜下沟灌农民习惯施肥(FP+M)处理的1.6倍,氮肥偏生产力水肥一体化1/2农民习惯施肥并添加秸秆(FG+HM+S)处理最高,达到了膜下沟灌农民习惯施肥(FP+M)处理的2.6倍,水肥一体化农民习惯施肥(FG+M)处理相对净产值为28.42万元/hm2,比膜下沟灌农民习惯施肥(FP+M)处理将近高6万元/h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