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1)本报告中的患者来源于,天津市南开医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二年内急诊科及住院的患者。探讨以和胃降逆法治疗急性胃炎肝胃不和证的临床研究。(2)通过合格分析入选病例及整理文献,说明急性胃炎肝胃不和证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3)通过随机分组,自拟“益胃合剂”治疗急性胃炎肝胃不和证,观察其临床疗效、病机、中医证候特点及胃镜表现。希望能早诊断,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复发率。 研究方法:将60例符合急性胃炎肝胃不和证中医诊断依据及肝胃不和证证型的患者,随机的分成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患者各30人。对照组给予(1)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40mg+生理盐水250ml静脉点滴,每日1次,3日为1个疗程。(2)应激因素所致的急性胃粘膜病变,一方面积极止血、抑制胃酸和保护胃粘膜,另一方面对于原发病也要积极治疗。治疗组给予基础治疗加具有和胃降逆功效的自拟“益胃合剂”,每日l剂,分2次口服,3日为1个疗程。治疗结束后,判断治疗效果。 研究结果:治疗组临床治愈12例,显效有17例,有效有1例,总的有效率是100%;对照组临床治愈0例,显效有4例,有效有19例,无效有7例,总的有效率为76.67%。经治疗,胃镜下胃粘膜改善情况:治疗组粘膜正常12例,粘膜充血水肿17例,粘膜糜烂1例,粘膜溃疡0例,出血0例;对照组粘膜良好0例,粘膜充血水肿19例,粘膜糜烂4例,粘膜溃疡7例,出血0例。研究中两组总有效率经卡方检验有极为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治疗组在临床治愈率上高于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治疗组治疗前为13.23±5.230分、治疗后为1.27±1.680分(P<0.01);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也显著减少,治疗前为13.03±3.605分、治疗后为6.83±2.925分。在症状消失率方面,治疗组在一个疗程后对胃脘胀满或胀痛、吞酸、嗳气、呃逆四大主症及情志抑郁、胃脘嘈杂两次症的消失率都高达80%以上(P<0.01),而在对于其它次症治疗上症状消失率在50%以下,两组病例治疗后症状积分都明显减少,但治疗组较对照组作用更为显著。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对症状改善及胃镜下粘膜治愈方面优于对照组。 研究结论:在本研究报告中,提出了“急性胃炎肝胃不和证”这一病症概念,并且着重强调“肝胃不和”始终贯穿于整个病理演变过程中,在急性胃炎病理变化过程中占主导地位,因此在辨证论治时要抓住肝胃不和这个主要矛盾,从“肝胃失和、胃气上逆”的角度考虑,而以“和胃降逆”为主要治疗大法,兼顾“理气调中”才能切中病损关键,提高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