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唑啉酮类有机光致变色化合物的合成、表征和性质研究

来源 :新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yoliu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合成了两类含吡唑啉酮环结构的新型有机光致变色化合物,通过对其晶体结构的分析,初步探讨了它们的结构与光致变色性能之间的关系,全文共分为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合成了两个具有光致变色性的化合物1,3-二苯基-4-苯亚甲基-5-吡唑啉酮缩氨基硫脲(PPBP-TSC)和1-苯基-3-甲基-4-苯亚甲基-5-吡唑啉酮缩硫甲基氨基硫脲(PMBP-smtsc),采用单晶XRD及其它光谱分析技术确定了它们变色前后的结构,通过粉末紫外可见漫反射对它们的光致变色性质进行了表征,并测出了光致变色反应动力学常数,根据结构数据,提出了分子间质子转移机理。由于它的变色主体为吡唑啉酮环,与Schiff碱的特征部分-C=N-无关,故它不属于Schiff碱类光致变色化合物。 第二部分合成了一系列吡唑啉酮酰肼类化合物,并用元素分析,IR光谱,1H NMR谱,单晶XRD衍射法进行表征。通过对具有光致变色性的N-(1-苯基-3-甲基-4-苯亚甲基吡唑啉酮-5)-水杨酰肼(PMBP-SAL),和不具有光致变色性的N-(1-苯基-3-甲基-4-苯亚甲基吡唑啉酮-5)-呋喃甲酰肼(PMBP-FNH),N-(1-苯基-3-甲基-4-苯亚甲基吡唑啉酮-5)-对硝基苯甲酰肼(PMBP-PNH)和N-(1-苯基-3-甲基-4-乙酰基吡唑啉酮-5)-水杨酰肼(PMEP-SAL)等晶体结构的对比研究,初步探讨了前者的光致变色机理,并分析了其它化合物不具有光致变色性的原因及其对光致变色性能的影响因素。 第三部分合成了[Ni(PMBP-SAL)(py)]和[Co(PMBP-smtsc)2]·2H2O配合物,采用单晶XRD确定了其结构,并用TG-DSC技术讨论了它的热分解过程。晶体结构研究表明,[Ni(PMBP-SAL)(py)]为一混配配合物,吡啶作为第二配体以N原子参与配位,Ni(Ⅱ)为四配位,且呈略为畸变平面方形;在[Co(PMBP-smtsc)2]·2H2O配合物中,Co(Ⅱ)为六配位,<WP=3>且呈略为畸变的八面体。水分子通过分子间氢键将邻近结构单元桥连起来,形成一维锯齿状链结构的超分子配合物。同时分析了它们不具有光致变色性的原因。 第四部分合成了一种双吡唑啉酮化合物,采用单晶XRD及其它光谱技术确定了它的结构,初步探讨了其反应的机理。
其他文献
以1 088名青少年作为被试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以传播学受众理论为基础并提出基本假设,运用因子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路径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大众传媒对青少年道德观念的
自体脂肪因获取容易、组织相容性好、移植入受区后自然无异物感,成为一种理想的填充材料,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面部年轻化或修复重建中,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也符合目前提倡的微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本文合成、表征了一系列以镍为中心离子的非茂过渡金属配合物,研究了这些配合物催化降冰片烯和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合的反应行为。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 1.合成了四种新型β-二酮
介绍了用Intel的MCS-96系列16位单片机80C196KC实现系统的逻辑控制和与上位机的联系,用80C196MC为中央处理单元进行矢量控制运算及生产SPWM调制信号,主回路采用绝缘栅双极性晶体管(IGBT),组成了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的新型
该文利用瑞典乌普萨拉县143个汇水区的数据,对人类活动给湖泊生态系统造成的负面影响进行了评估,研究包括:①技术性蚕食,即水坝、堤岸等建筑以及排水系统的影响;②污染,即富
一、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用于治疗慢性气道炎症的历史和临床研究50年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因其抗菌作用已用于慢性气道炎症,但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一项研究发现,长期使用红霉素治疗弥
山区城市土地平整面积大填方高,湿陷沉降是场地下沉产生病害的主要原因,总结湿陷沉降机理,针对消除湿陷沉降提出两种对策,并在工程实践中应用,检验印证,尤其是提出了预先湿化
本论文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根据实验室的实验条件,选择共振光散射光谱法研究DNA与有机小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前后的共振光散射光谱特征,根据共振光散射光谱信号的改变值与DNA
海岸带是海陆相互作用的过渡区域,是人类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的重点区域和黄金地带。海岸带地区在现代社会和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同时也承受着相当大的资源与环境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