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文献综述。文献综述共2篇,综述回顾近几年国内外中、西医关于放射性口腔炎(Radiation Induced Oral Mucositis,RIOM)的治疗进展。第1篇综述介绍西医对放射性口腔炎的相关认识及治疗进展,包括:放射性口腔炎的发病相关因素、发病机制、分级标准、以及治疗进展。目前西医治疗放射性口腔炎以对症为主,治疗方式有:物理治疗、化学治疗、生物制剂等。临床报道的物理疗法包括口含冰、低能量激光照射、紫外线短波照射。其中照射疗法所需仪器设备型号不同,难以建立客观疗效评价标准;且治疗只能在医院开展,实际运用受限。化学治疗主要以药物为主,包括康复新液、维生素B12、朵贝氏液等,但缺乏效果突出的药物。近年来,关于运用生物制剂治疗放射性口腔炎的临床报道增多,如小牛血去蛋白、rhIL-11、GM-CSF等。但生物制剂价格昂贵,相关副反应较多,性价比较低。总之,在治疗放射性口腔炎方面,尚无国际指南推荐的标准方案,临床缺乏作用确切、运用方便、安全性好、性价比高的有效药物。第2篇综述介绍中医对放射性口腔炎的认识及治疗进展。针对放射性口腔炎的中医病因病机、中医证型、治法治则、用药规律、中医内治、中医外治6个方面进行系统回顾。中医认为放射性口腔炎的基本病机为“火毒伤阴”;临床以口腔干燥、红肿、灼热疼痛,甚至口舌生疮的局部症状为主,全身症状可见消瘦、饮食难下、舌红、苔薄黄或少苔、脉细数等阴虚津亏证的表现。治法以清热解毒、养阴生津、凉血散瘀为主。在中医内治方面,各中医师多根据临床实际情况选择经典方剂加减或自拟方剂治疗放射性口腔炎,如凉膈散加减、养阴清肺汤加减、自拟金菊鲜地黄汤等等。中医外治放射性口腔炎的临床报道多且方法灵活。如通过针刺足三里、下关、颊车以清胃火、调气血,从而治疗放射性口腔炎。也有医生运用自制油剂外涂、自制含漱液外漱治疗本病。总之,中医外治法充分体现“简、便、验、廉”的传统优势,值得临床推广。论文的第二部分为临床研究。临床研究部分通过多中心、非随机对照研究观察溃疡油治疗放射性口腔的临床效果。目的:观察溃疡油治疗放射性口腔炎的临床疗效果和安全性,通过减轻放疗副反应达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维持放疗的正常进行,为临床提供一种具有疗效优势的中医外治方法。方法:通过多中心、非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纳入放疗期间或者放疗后(6个月内)符合急性放射性口腔炎诊断的患者48例,观察组24例,对照组24例。实验组予以溃疡油治疗;对照组运用康复新液含漱,亦可运用康复新液联合其他放射性口腔炎常规治疗药物(维生素B12、rhGM-CSF、苯海拉明霜及中药),每周电话随访患者1次,记录治疗效果。用药及观察时间均为2周。(每1周为1个疗程,若患者RIOM在第一周治愈,第二周可停用药物。)每1疗程结束随访患者1次,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疼痛评分变化、疼痛缓解率,放射性口腔炎分级变化、治疗有效率,治疗起效时间,以及继发口腔感染发生率、患者满意度、药物安全性,进而分析比较两组差异。病例分组、数据管理、和统计分析均采用SPSS 20.0软件,所有的统计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以P=0.1为剩余作用的检验标准,其余均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完成情况:入组48例患者,完成患者随访46例,观察组完成随访22例,脱落2例,脱落率为8.33%,完全纳入统计22例。对照组完成24例,纳入统计24例。(2)主要观察指标:①两组患者治疗后RIOM分级比较:在治疗两周后,观察组患者RIOM分级以I级为主,占86.33%,对照组以Ⅰ、Ⅱ为主占70.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②治疗有效率:观察组总体有效率为94.45%,对照组总体有效率70.8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9)。③两组患者治疗后NRS疼痛评分比较:治疗两周后,观察组以无痛及轻度疼痛的患者居多,占87%;对照组以轻度疼痛及中度疼痛人数居多,占79.17%,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疼痛评分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④疼痛缓解率:观察组总缓解率100%,对照组总缓解率84.0%,采用卡方检验,P=0.2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⑤起效时间:从入组开始至治疗结束,观察组平均起效时间为5.18天;对照组平均起效时间为7.91天,起效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P<0.05)。(3)次要观察指标:①患者满意度:观察组共有18例患者对治疗效果满意,总体满意度达81.2%;对照组共13例患者对治疗效果满意,总体满意度为54.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继发口腔感染率:观察组继发口腔感染率为8.33%。对照组未出现继发口腔感染。由此可见,观察组出现继发口腔感染率较对照组高。③安全性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过敏反应及其他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