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竞技体育是建设体育强国、展示民族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竞技体育界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后备人才的培养是竞技体育的重要基石和保障;武术是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新中国成立以来备受关注;竞技武术也成为了全运会的一个非奥运会项目,因此其后备人才的培养和发展需要受到足够的重视。竞技武术在“举国体制”下培养后备人才,伴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体育的深化改革已成为时代发展的一个主题,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竞技武术(套路)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已经暴露出了较大的问题,为了寻找当前培养体系的症结,寻求改进的对策、探寻出路,促进竞技武术(套路)事业的蓬勃发展,本文以北京竞技武术(套路)的培养体系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实地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北京竞技武术(套路)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现状进行不同视角的分析,并从竞技武术(套路)后备人才的选材面、外地人才引进和对外输送、教练员因素、学生训练的困境、学生家长观念、学训矛盾等方面剖析影响“北京竞技武术(套路)后备人才”培养的原因,以期更好的促进北京竞技武术(套路)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可持续发展。研究结论如下:(1)北京竞技武术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萌芽期(1958—1974年)北京武术队于1974年成立,标志着北京竞技武术走上了专业化、规范化的道路;巅峰阶段(1974—1997年)北京武术队取得了十一连冠的骄人战绩;调整阶段(1997年至今)北京武术队成绩起伏波动较大,后备人才培养工作面临新的挑战。(2)基层业余体校招生困难,北京市生源与外地生源比例各占一半;运动员性别结构男性居多,女性较少。武术教练员年龄结构合理,执教经验丰富,文化程度和运动技术水平较高,但是基层武术教练员队伍人员紧缺,工作压力大相关待遇不足,工作积极性有待提高。(3)北京市青少年武术竞赛体系主要包括三部分,其中以北京市体育局举办的赛事水平最高,参赛对象主要是基层业余体校运动员;该赛事占全年所有赛事的12.5﹪与同类赛事相比是最少的,竞赛体系需要完善。(4)北京竞技武术(套路)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发展需要改进和完善;以北京武术队为核心建立的培养体系具有层层、选拔优胜劣汰的优势,但是,随着基层体校规模锐减,生源数量、质量的下降,造成后备人才的选材面萎缩,输送渠道单一,人才梯队断层。(5)北京武术队的测试选材制不利于后备人才的选拔,需要制定新的选材制。根据对以上现状的研究,本文提出相关建议:(1)分析北京竞技武术不同发展阶段存在的优势和问题,结合时代发展的背景,分析目前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存在的不足,提出构建新型培养体系的设想。(2)以学校、武术传统校为基础、社会力量为补充确保基层业余体校招生来源同时促进男女生源比例的均衡;加强基层武术教练员队伍建设,提高相关待遇。(3)积极完善北京市青少年武术竞赛体系,打破运动员注册壁垒,形成联赛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竞赛机会和武术通级、通段平台。(4)打破输送壁垒,鼓励社会各界力量广泛参与到武术后备人才培养的工作中来,拓宽北京武术队后备人才的输送途径加强学校武术教育,构建体育、教育相结合的双核心培养体系。(5)建立和推进集训测试相结合的选材制度,满足北京武术队后备人才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