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检查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简称地氟病)病区人群血清与心脏改变相关的生化指标,测定病区人群心电图,同时检测复制的慢性氟中毒大鼠心脏相关生化指标及心肌细胞线粒体蛋白及形态的改变,来探讨燃煤型地氟病对心脏功能和形态的影响及其发生机制。 [方法]选择毕节市七星关区燃煤型地氟病病区人群393例,按综合治理时间长短和病情轻重分为4个组,以贵阳市125例非氟病区人群为对照;取空腹血,测定血清中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含量和谷草转氨酶活性;测定部分受检人群心电图。选择SD大鼠112只,分为4组,每组14只大鼠,雌雄各半;按给予饲料(用氟病区燃煤烘烤的粮食)的染氟剂量分为低氟组(15.42mg/kg)、中氟组(17.06mg/kg)和高氟组(23.83mg/kg),对照组大鼠饲料中不加病区氟污染粮食(<10mg/kg)。实验6个月和9个月后,分别测定上述指标及肌酸激酶(CK-MB)活性,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心肌细胞线粒体融合蛋白Mfn1和分裂蛋白Fis1的改变,并用电镜观察心肌线粒体形态的改变。 [结果]与非氟病区正常人群相比,各地氟病区人群血清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均明显增高(P<0.05),而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明显降低(P<0.05);综合治理时间较短的地氟病轻、重病区人群高密度脂蛋白水平较综合治理时间较长的地氟病轻、重病区人群降低尤为明显(P<0.05);与非氟病区正常人群相比,除综合治理时间较长的燃煤污染型地氟病轻病区人群外,其它各地氟病区组血清谷草转氨酶活性均明显升高(P<0.05);心电图观察仅地氟病重病区人群心电图异常率与非氟病区组正常人群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检查的人群中男性和女性之间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和谷草转氨酶水平,心电图改变均没有明显差别;各年龄段之间亦无明显改变。实验后6个月、9个月大鼠各组间氟斑牙的发生率及程度、尿氟和骨氟含量等均随着摄氟剂量的增加而呈增高趋势,说明成功复制燃煤污染型氟中毒动物模型。与正常对照组相比,6个月染氟组大鼠肌酸激酶同工酶随着染氟剂量的增加逐渐增高(P<0.05);9个月染氟组大鼠甘油三酯水平随着染氟剂量的增加逐渐增高(P<0.05),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明显降低(P<0.05),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明显增高(P<0.05),其它测定指标未见明显改变。6个月和9个月大鼠心肌细胞HE染色观察到随着染氟剂量的增高,胞质浓缩,染色嗜酸性增强,心肌肌纤维发生中断,余未见明显改变。6个月染氟组大鼠心肌细胞线粒体融合蛋白Mfn1和分裂蛋白Fis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明显改变(P>0.05);9个月染氟组大鼠心肌细胞线粒体融合蛋白Mfn1含量随着染氟剂量的增高呈现先增高再降低的趋势,心肌细胞线粒体分裂蛋白Fis1则随着染氟剂量的增加逐渐增高(P<0.05)。电镜观察结果表明,实验6个月时各组大鼠心肌细胞线粒体完整,线粒体嵴正常清晰,仅高剂量组出现心肌肌纤维的中断;而9个月各组染氟大鼠均表现为心肌肌纤维中断,线粒体棒状、杆状结构消失,线粒体嵴模糊、断裂、消失,线粒体出现球状、空泡状、巨大畸形线粒体等改变。 [结论]慢性氟中毒可引起心脏功能和形态改变,表现为病区人群和实验动物血清脂质水平,血清酶和人群心电图的改变,其机制可能与心肌线粒体正常的网络状结构异常和线粒体能量代谢异常有关。地氟病区人群经过综合治理可以部分改善对心脏功能的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