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合理论观照下的中国古典诗歌文化意象英译

来源 :河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eg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意象是诗歌的灵魂,中国古典诗歌用凝练的语言,刻画出蕴意丰富而鲜明的意象,其魅力经久不衰。作为最真实全面的反映审美事物本质的诗歌意象,能逼真反映诗人的内心世界和作品的主题,因此意象是诗歌翻译关注的重点。文化意象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化现象,它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是诗歌解读和翻译的关键。在翻译时必须要保持文化意象的特点以便读者能够更好欣赏诗歌及传播中国文化。本文将讨论中国古典诗歌英译中文化意象的翻译,能从一个侧面补充文化意象翻译方面的研究。  随着后殖民理论,尤其是后殖民翻译理论的兴起与影响的扩大,文学翻译中的杂合问题逐渐引起翻译理论界的注意。中西方翻译学家们纷纷从各个方面对杂合翻译展开研究和讨论,并取得了大量宝贵的成绩。从译文文本的杂合到译出语和译入语文化的杂合,再到语言文化的杂合对翻译策略的影响,杂合翻译的应用与研究已经达到了空前的高度。杂合的普遍性和必要性告诉我们,从某种意义上说,几乎所有的译文文本都是杂合的;相对于归化和异化而言,杂合更加有助于目的语的优化以及对文化霸权的抵制,从而促进文化交流。在后殖民主义的语境中,这为处于弱势的被殖民文化的保存提供了一条出路,使弱势文化也能够对强势文化施加一定的影响,促使强势文化关注其他文化,因而有利于促进文化霸权的消解。  本文通过对中国古典诗歌文化意象的英译研究,来探讨杂合翻译对中国文化输出的积极作用。文章首先追溯了国内外有关意象的研究,界定了本文意象的定义。然后对本文所采用的文化意象研究的理论支撑—杂合理论及后殖民理论进行探讨,并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又对中国古典诗歌中文化意象的分类进行阐述,并结合实例探讨杂合翻译在诗歌英译中的应用,从而揭示了杂合理论对构建文化多样性的推动作用。最后,文章就文化意象翻译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杂合翻译方法,以期补充文化意象翻译方面的研究并指出本项研究的局限性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