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英诗歌研究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g2366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英是康熙朝重要的馆阁文臣,长期握有朝廷文柄,但其性喜山林,《四库全书总目》评价其诗兼有山林与台阁二体,呈现醇雅自然的风貌。其诗歌风格的形成不仅赖于自身丰富的人生阅历及朴茂耕读的家族家教,还得益于桐城人文环境及宫廷文学环境的陶染。张英虽非文坛巨匠,也并未凭借自身的政治地位而强加文学影响力,其诗歌却在整个清代都有一定的影响。这是因为以张英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文学网络,在此网络中他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传递自己的诗学思想,使之从纵向与横向两个维度散播开来,从而使清代士人受到影响。本文将从多元化的视角去全面把握和解读张英,分析与探究其诗歌创作、诗学思想、诗风形成原因及诗歌影响,并拟从四个方面对之进行探究:第一章:探本溯源,梳理其早年读书山林及入仕后的经历,探究其丰富的人生经历对其沉毅端正的性格及深厚学养的影响;探索张氏家教,分析张氏家族朴茂耕读的家教对张英淳朴谨慎的性格与简朴德让的作风等形成的影响。第二章:深入作品,在对张英所作诗序、诗及《聪训斋语》的解读中,提炼其诗学思想:"诗人之诗"与"性灵",本章将分别对这两个概念的演变过程进行梳理,再探究张英对二者内涵的解读,最后结合其诗歌创作,看之是否与张英的诗学思想相适应。第三章:具体分析诗歌,对之进行题材的划分并归纳分析其特点:醇雅、气象华贵的应制诗,清微淡远的状景抒情诗,感怀悲怆的咏史怀古诗,怅惘孤寂的即事述怀诗,自然淡雅的闲适情趣诗等,由此见出其诗歌创作总体风貌——醇雅自然。第四章:探究桐城与宫廷这两大环境对张英醇雅自然诗风形成的影响。桐城人文环境对张英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他与望族、名士的交往来生发的,文章将就其与姚氏家族及潘江的交往展开论述;而宫廷文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康熙帝的文学政策所营造的相对宽松的文学环境,这包括尊孔崇儒、设博学鸿词科及推重唐诗等,及其与宫廷文臣往来中所营造的醇雅的文学氛围上,文章将结合史实对这两方面影响作具体分析。在余论中,探究张英诗歌的影响,本章将具体分析其诗歌能够在清代有一定影响的原因,首先,张英诗歌抒写性灵,醇雅自然,在一定程度上符合清代的诗学审美;其次,张英政治地位特殊,他是手握文柄的清初重臣,曾任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詹事府、会试考官等,促进了其诗学思想的传播;最后,他交游广泛,张英为官三十余载,相与往来之人众多,不仅有朝廷重臣还有桐城名士,使其诗歌影响更为广泛。再结合其诗歌对后来者影响的史实,探究其诗歌的意义。
其他文献
本文以平乡方言语音为研究对象,用田野调查的方法搜集方言语料,描写平乡方言语音系统。从历时角度,与中古音进行比较研究,揭示平乡方言音韵特点。然后从共时层面分析了平乡方言的多种语流音变现象,详细地描写了平乡方言的语音特点。全文共分为以下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首先介绍了平乡县的人口地理与历史沿革,其次对本课题的研究现状、意义、研究思路和方法进行了梳理和描写,对方言材料的基本调查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学位
《焚舟纪》是安吉拉·卡特的短篇小说合辑。本文利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对《焚舟纪》中反复出现的镜子隐喻进行分析解读,透过镜子的功能和作用,挖掘镜子在卡特的短篇小说中更深层次的意义。本文在绪论部分对安吉拉·卡特的生平和创作进行了梳理,说明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研究角度和创新点。在第一章中,笔者将以《肉体与镜》和《一份日本的纪念》为例,分析文中镜子对主人公生活的映照和操演。镜中的人物如同有生命有意识一
学位
家庭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母题。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家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既是联结个人与国家的社会基本单位,又是实行政治治理和伦理教化的主要场所。传统的家庭伦理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