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重金属污染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以及人群健康损害事件频频发生,成为公众重点关注的一个话题。而该类污染具有隐蔽性以及危害累积性,处置难度较大。目前常用的后端应急治理不能迅速有效地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且易引发一系列社会群体性事件,因此使得该类风险的管理与控制面临严峻挑战。老年人与儿童是社会上较为脆弱敏感的人群,作为风险受体,所接收到的重金属污染会由于生理特性的差异、生活习惯的不同、外部环境的干预等而有所差异。因此对该类人群进行重金属暴露途径解析、评估人群健康风险、识别主要影响因素,以配合开展具体的、针对性的降低风险水平的风险控制措施,为遏制公众健康损害不断增加的态势具有实践性意义。本文分别选择了重金属矿区以及重金属加工区为典型的研究区域,通过问卷调研以及环境浓度检测,重点对矿区的老年人以及重金属加工区附近的儿童进行重金属(As、Cd和Pb)的暴露解析与影响因素分析,并从不同人群、不同类型以及不同区域进行差异性分析。苏州矿区附近的土壤和食物样中的Cd和Pb、大气中的As存在超标现象。通过问卷调研,获得反映本研究区域的人群暴露参数,运用美国EPA推荐的暴露评估模型,估算居民饮用水摄入、水皮肤接触、空气吸入、土壤经口摄入、土壤皮肤接触以及食物摄入等多种暴露途径的重金属暴露量。就日均慢性暴露量,苏州矿区的老年人以Pb的暴露最多,其次为As和Cd,均以食物暴露为主。三种重金属的非致癌风险均高于可接受水平,风险水平Pb>As>Cd, Pb和Cd的风险来自食物,As的风险来自空气。而且老年人As的非致癌风险要显著高于非老年人,主要为土壤相关的暴露。老年人As的致癌风险远高于国际上10-4-10-6可风险可接受标准。与苏州矿区相比,南京矿区附近的环境质量较差,老年人也面临较高的重金属风险,处于不可接受水平。As和Cd的风险来自空气,Pb的风险来自食物,各重金属主要暴露途径有一定差异性。对老年人来说,环境介质中污染物的浓度与该类人群健康风险的主要暴露途径存在一定的直接关系,因此要重点加强矿区环境重金属浓度的监测与污染防治,降低As和Pb的健康风险。重金属加工区的大气As、土壤和食物中的Pb存在超标现象,且食用的蔬菜样中农村自种的重金属Pb含量要高于市场,距离最近重金属加工企业的距离越近,儿童家庭灰尘样中Pb的浓度越高。通过调查重金属加工区附近居住儿童的行为习惯、家庭环境等暴露参数,估算该类人群的重金属暴露量,分析其主要暴露途径。就日均慢性暴露量,Pb>As>Cd, As和Cd暴露量最大的来源为食物,而Pb的主要来源为灰尘的摄入。由非致癌风险评估可得,Pb和As的非致癌险处于不可接受水平。As的非致癌风险主要来自于食物,Pb的主要来自于灰尘经口摄入。由分析可得,脆弱人群儿童的健康风险主要暴露途径与环境浓度的直接关系较弱,其受到生活习惯、家庭环境的干扰与影响。对于居住在农村的儿童As非致癌风险要显著大于镇区儿童;年龄越小,Pb非致癌风险越大,而男女性别之间没有显著差异性。儿童As的致癌风险最大,达到为3.86E-04,占整个致癌风险水平的96.6%,以食物暴露途径为主。为直接客观地反映儿童的内暴露水平,采集受访儿童的静脉血样以进行重金属的检测分析,受访儿童血铅水平平均浓度为56.67ug/L,52.54%的儿童超过50ug/L的标准。血铅水平从年龄分布上呈“倒U”分布,2-6岁年龄段儿童存在较高血铅水平。此外,儿童血铅水平与呼吸吸入途径的Pb暴露相关性较大,特别是室内的空气暴露。在可能对儿童产生健康影响的因素中,“家长是否进行过血铅检测”、“家里人是否从事铅行业工作”、“进屋是否替换拖鞋”以及“家庭是否在农村”对儿童的血铅水平有显著的影响。因此,对脆弱人群儿童,Pb是最主要的风险来源,重点以2-6岁儿童为重点防护对象,尤其是在农村的儿童。除了环境重金属监测与治理外,需要通过行为干预、营造整洁生活环境来降低儿童的风险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