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及目的胃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是消化系统发病率最高的肿瘤,约占消化道肿瘤的62%。我国是胃癌高发国家,发病率远高于欧美西方国家。我国每年约有17万人死于胃癌,占消化系统肿瘤死亡人数的50%以上。尽管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综合治疗的运用,胃癌的5年生存率有所提高,但总的来说疗效仍不尽人意。究其原因胃癌早期无典型表现,患者就诊时多为进展期胃癌,手术治疗后多出现转移而导致治疗失败。据报道约40%-60%的患者发生胃癌复发和转移,寻求防治胃癌的可靠方法和药物是我们面对的迫切问题。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等已被公认为胃癌前病变,其恶变率2-10%。因此,严密监测和有效治疗该疾病对预防胃癌具有重要意义。胃癌前病变患者大都经历了漫长的慢性胃炎病史,中医认为“久病多虚、久病多瘀”,因此,大部分胃癌癌前病变多伴有脾气虚的症状,以及久病导致各种病理产物瘀阻脉络,所以补脾法和活血法是中医临床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前病变的常用法则。而血管新生是影响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前病变的预后转归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从两种治法对血管新生影响的角度,观察补脾法和活血法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前病变的治疗疗效,以及两种治法对血管新生的影响,从而揭示健脾化瘀方药逆转胃癌前病变的可能机理,为临床应用补脾法和活血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前病变提供科学的实验依据和理论依据。研究方法及内容将经病理检查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或异型增生的61例患者随机分为健脾组(30例)和活血组(31例),并对患者中医临床症状进行量化评分。健脾组以四君子汤为主方,活血组以丹参饮合失笑散为主方,统一加减化裁,12周为1个疗程。1疗程后重新对患者临床症状进行量化评分,复查电子胃镜并活检,HE染色检测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治疗前后Ⅷ因子、VEGF的表达差异。实验结果1.健脾组、活血组治疗前后,CAG患者中医临床症状评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2.健脾组、活血组治疗前后,CAG患者的胃镜及病理变化明显改善(P <0.05)。3.健脾组、活血组治疗前后Ⅷ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 =3.48,u =3.35,P <0.0005;u =3.73,u =3.52,P <0.0005)。4.健脾组、活血组治疗后,组间Ⅷ因子、VEGF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 =0.89,u =0.94,P >0.05)。结论与提示1.健脾法、活血法两种治疗方法均可明显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症状。2.健脾法、活血法两种治疗方法均可改善胃癌前病变患者的胃镜下的胃黏膜表现及病理变化。说明益气活血法治疗PLGC具有较好的疗效,为指导中医临床治疗PLGC提供了理论和实验依据,此两种方法治疗PLGC值得临床推广应用。3.本实验从血管新生角度观察了健脾益气法和活血化瘀法对胃癌前病变的影响,发现这两种方法均可减轻胃癌前病变的病理变化,降低胃黏膜Ⅷ因子表达阳性系数,提示健脾益气法和活血化瘀法对于微血管增生的胃黏膜均具有抑制血管增生的作用。同时发现治疗后两组胃黏膜VEGF表达阳性系数亦较治疗前明显降低,而治疗后两组间Ⅷ因子、VEGF表达阳性系数无明显差异,提示健脾益气法和活血化瘀法对血管增生的抑制作用可能均通过影响VEGF的表达而实现,两种方法之间未发现明显差异。说明健脾益气法和活血化瘀法可以抑制胃癌前病变血管新生,从而抑制PLGC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