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汇率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价格机制,作为反映宏观经济运行局面的重要指标,其也是有效校正国内外发展不平衡和推动出口贸易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工具。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此后人民币汇率便开始进入稳步升值通道。据国际清算银行(BIS)测算,截至2014年末,人民币名义和实际有效汇率相比2005年汇率制度改革时分别累计升值40.5%和51%。 但是出口贸易增速并没有因为人民币的升值而放缓,这与以往的经济直觉相悖。基于挪威克朗大幅升值的事实研究发现:实际汇率升值反而促进了企业生产率的提高。那么企业的生产率来自何处呢?基于多产品企业假定的异质企业贸易理论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机制进行了有益补充。在汇率制度改革冲击下,多产品企业可以围绕其核心竞争力优化产品组合,进而可以引导经济资源在企业内各产品间实现优化配置,从而促进企业生产率。 本文借鉴当地分销成本的建模思想,将异质企业贸易模型扩展至多产品出口企业情形,从理论上分析企业异质性和产品异质性如何影响汇率和多产品企业出口转换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人民币升值会提高生产率门槛,因此多产品企业会停止出口边缘产品,从而缩减其最优出口产品种类。 接着,本文利用2000-2006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海关数据库的匹配数据,实证分析人民币升值将如何影响多产品企业的出口转换行为。本文将多产品企业出口产品转换行为分解为新增产品种类、消失产品种类、产品转换以及产品种类四个变量,然后以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为自然实验,构建净汇率风险(net currency exposure)以识别汇率制度改革冲击下的处理组和控制组,建立双重差分模型分析论证人民币升值将如何影响多产品企业出口转换行为。实证结果发现: 人民币汇率升值显著抑制了中国多产品企业的出口转换行为。在冲击前后,净汇率风险高的企业相对于净汇率风险低的企业,出口产品种类减少0.270个单位,出口产品转换减少0.346个单位,其中产品转换的减少主要源自于企业减少了新增产品种类(降低0.285个单位),而消失产品种类对汇率制度改革冲击的反应并不显著。作为稳健性检验,本文首先检验了组别的共同趋势以及政策冲击的外生性,以确保双重差分法的应用符合其前提假设;其次,为了避免主观选取控制变量对结果的人为干扰,同时也是基于双重差分法政策冲击外生的前提假定,本文删除了一系列控制变量,其结果依然稳健。最后,本文重新设定分组基期以剥离贸易自由化的滞后效应,并且可以避免单次分组带来的偶然性;进一步地,基于连续分组的分析结果也印证了前面的结论。上述研究结果表明人民币升值具有优胜劣汰的调节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驱动了多产品企业内出口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因此,对正寻求外贸结构升级的中国而言,政策部门应当充分重视汇率制度改革下企业内部的出口微观产品优化配置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