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时代微博公共领域建构研究——以微博公共性为例

来源 :南京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xf3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大众传播媒介生产方式也变得越来越先进化。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新媒体的出现,以往极具专业性的传媒环境逐渐从一个高门槛的职业机构操作,变得越来越贴近普通受众,越来越个性化。自由交流的范围也在不断拓展,为普通人提供的发言空间在不断扩大。以个人传播为主的媒介时代——自媒体时代已经到来。  微博凭借其交互性、自主性的特征,成为了自媒体的“急先锋”。其双向互动的传播形式,使得固有的传媒生态发生了史无前例的转变。作为一种特殊性质的社会公器,微博所扮演的舆论载体不仅改变了以往信息发布的方式、知晓新闻的渠道,更为重要的是,它的优势为公众话语权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它既有的特点构成了独特的网络舆论场,它民主与开放的特性更为我国公共空间的构建带了新的机遇。  随着我国民主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公众的民主意识不断提高,微博这一根植于中国网络的产物,使得构筑公共性空间的可能性不断增强,甚至一度让人认为理想化的公共领域可以通过微博成为现实。但由于微博自身技术性、网民参与性等多方面原因,微博构建的公共空间正在逐渐走向衰落。综合笔者查阅的相关文献,目前学术界围绕微博与公共领域的交叉研究仍然为数不多,结合自媒体特性、微博舆论场的相关研究更是寥寥无几。很大一部分文章都是局限在一个方向上对微博中的公共性进行研究,鲜有多角度的融合。本文以自媒体时代为大背景,以微博传播为蓝本,从微博主体——话语内容入手,结合微博环境——舆论场进行分析,再借鉴一部分哈贝马斯的理论,对微博的公共性进行结构、解构、建构的多方位解读。并且融合多重学科的交叉探究,与当下典型的微博传播案例相结合,以期对微博的传播形态做出表述,更是在自媒体时代下对于双向传播模式的探索。  作为一种全新的传播方式,一个依附于网络背景的舆论空间,在最坏的时候,微博充斥的是毫无根据的妄语垒砌而成的信息垃圾场;在最好的时候,它为思想的激辩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和环境。本文希望在理论探讨的基础上,对微博的实际发展提供一些借鉴,更对微博公共空间的扶持与规范提供可行性建议。
其他文献
期刊
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介的生存发展面临新兴媒介的巨大挑战,出版形式也日益呈现多样化,媒介融合发展成为趋势。  本文以《三联生活周刊》作为研究全媒体出版的案例,主要采用文献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