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志愿服务在世界舞台上已有百余年历史,近年来更是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志愿服务的热潮;同时志愿者队伍也在不断发展壮大,在国际人道主义项目中或普通居民区里都能见到志愿者忙碌的身影。我国志愿者在社会建设中也发挥着积极作用,他们活跃在社区服务、环境保护和扶贫济困等各个领域;尤其在2008年,志愿者成为5.12汶川大地震中抗震救灾的重要力量,也成为第29届奥运会北京乃至中国最好的名片。虽然我国在志愿者权益保障方面有所探索和突破,但是随着志愿服务事业的不断推进,志愿者权益及其保障问题逐渐凸显,成为学术界、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之一。由于我国志愿服务事业起步较晚,又缺乏全国性志愿服务法律法规,对志愿者的管理机制和保障机制不甚完善,从而导致我国志愿者权益保障中存在诸多问题。被称为“中国第一例志愿者之死”的2001年“冯勇可可西里遇难事件”中遇难者家属无法获得抚恤金、反扒联盟志愿者面临维权困境等一次又一次将我国志愿者权益保障问题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志愿者维权无法可依、角色定位模糊、志愿者安全、健康缺乏保障等问题的出现不仅不利于公民个人合法权益的保障,而且还严重阻碍了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因此必须将我国志愿者权益保障提上议事日程。本文尝试以实现我国志愿者权益保障为目的,在分析目前我国志愿者权益保障现状、借鉴境外国家和地区志愿者权益保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实现我国志愿者权益保障的对策建议。本文的主体内容包括四个部分:第一章,笔者首先从广义上界定志愿者的含义,将志愿者权益分为权利和利益两个方面,分别阐述志愿者享有的权利和利益;接着分析了志愿者的法律地位,运用人权保障理论、利他主义与利己主义冲突与融合关系理论等证明志愿者权益保障的合理性、必要性。第二章,分析我国志愿者权益保障现状,重点解析我国志愿者权益保障所面临的困境及其法律、政策等方面原因。第三章,借鉴发达国家和我国香港、台湾地区实践经验,提炼出其在志愿者权益法律保障、志愿者管理制度、志愿者权益保障的资金支持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及不足之处,以期为我国志愿者权益保障提供借鉴。第四章,结合境外志愿者权益保障经验和我国志愿者权益保障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分别从政府、志愿组织、社会公众和志愿者等四个视角提出加强和完善我国志愿者权益保障的具体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