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裂缝型油藏是油田勘探开发过程中难度最大的油藏类型之一,我国裂缝型油藏分布非常广泛,已探明的储量及数量占三分之一左右,随着勘探程度的提高,其所占的比例将会逐年增大,其产量在我国的油气生产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裂缝型油藏由于孔隙度低,非均质性强且裂缝分布复杂,使得该类油藏的开发成为当前世界石油界公认的难题,其开发的关键问题是天然裂缝的研究,对裂缝的几何、地质参数分布及渗流特征进行全面而准确的了解,是有效地开发裂缝型油藏的基础。本次研究以大庆的新站油田葡萄花油层为例,从开发地质、储层地质模型、裂缝的表征与建模、油藏工程、目前井网适应性和剩余油分布及调整方案设计等方面,系统阐述了裂缝型油藏精细描述和剩余油分布规律。在搜集整理了新站油田的地质特征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储层和裂缝研究为主线,开展了精细油藏描述工作,一是根据划分沉积微相的标准,将葡萄花层由原来划分的8个小层细分为12个沉积单元;二是分析了小断层及孤立断点,编绘油层组顶底面精细构造图;三是分析了岩芯天然裂缝分布特点,并结合常规测井、无源微地震等裂缝解释成果及注水开发过程中裂缝动态反映,建立了常规测井曲线判别裂缝模式,搞清了裂缝分布规律。在上述储层和裂缝研究的基础上,以双重介质三维地质模型和剩余油分布规律为主线,开展了多学科研究,一是在构造模型、相控模型及相控属性模型的基础上,对裂缝发育带和规模进行数字化和可视化的描述,结果表明,裂缝发育规律与井点距断层距离、古构造挠曲度等因素有关,并建立了12个沉积单元的裂缝模型;二是在三维地质模型的基础上,通过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并结合动静态劈分单井单层剩余油结果,对剩余油进行综合描述;三是根据剩余油分布结果,为了利用裂缝以及规避风险,在大401区块优选了不规则加密方案,部署加密井70口,转注井23口,预计采收率31.74%,比加密前提高了5.89个百分点。该论文立足于储层天然裂缝发育的地质特征,以解决目前油田注水开发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为研究目的,以计算机技术为手段,紧紧围绕“认识剩余油,开发剩余油”这个核心问题,综合地质、测井及生产动态等多方面资料,采用地质开发一体化研究思路,动静结合,由定性到定量,相互验证,互为推动,形成了一套裂缝型砂岩油藏精细描述、剩余油分布及挖潜的研究思路和技术方法,为同类油藏的勘探开发提供了探索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