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研究柳永羁旅词的雅化现象。第一章探讨柳永羁旅词的情感内涵与宋玉的《九辩》之间的渊源关系。《九辩》在中国文学史上最早奠定了“羁旅悲秋”的主题原型,把千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普遍的怀才不遇感抒发得特别深刻,受到后世文人的欣赏与认同。这一主题后来发展为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传统。独特的身世遭遇,使柳永对宋玉《九辩》所奠定的“怀才不遇”感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因而柳永特别认同与向慕宋玉。柳永的相当部分羁旅词多以秋天为背景,并屡屡称引“悲秋”的宋玉,这在当时是罕见的现象。本文认为,柳永的部分以秋为背景的羁旅词,多抒写羁旅生涯的苦闷抑郁、怀才不遇之感怀,或多或少地与《九辩》所奠定的“秋士易感”、“贫士不遇”等情感内涵一脉相承。
第二章探讨柳永羁旅词抒情主体、抒情方式的特点及其对词境的开拓。在这些方面,柳永的羁旅词和晚唐五代以来以温庭筠、韦庄为代表的“花间词”存在很大的差异。本章以温庭筠闺情令词为参照系,闸明柳永羁旅词在上述几方面的突破,事实上诗化、雅化了慢词,加快了使慢词成为文人士大夫抒发情志的工具的进程。就这点而言,柳永对宋词雅化的贡献是巨大的。
第三章探讨柳永羁旅词中常见的怀人念远结构。发现它存在一定的模式,而且这种模式显然借鉴自前代诗歌的怀人结构模式。在第一节中以唐诗为例,归纳前代诗歌中常见的三种怀人结构模式。在第二节里,考察柳永羁旅词的几种怀人手法。可以发现,后者的怀人手法基本上沿龚了前者,这显然继承了传统诗歌中的成熟的结构模式并运用于慢词这种俚俗的词体中。当然,柳永羁旅词在借鉴前代诗歌的怀人结构的同时,也有所创新,这表现在他能够同时运用两种或三种怀人念远手法于一首词中,产生时空交错的艺术效果,在抒情的广度与深度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这对慢词而言不啻一次重大的创新,它构成了“屯田体”或“屯田家法”的一部分,对苏轼、周邦彦、吴文英等后世词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此外,柳永羁旅词的怀人结构手法与其市井俗词的怀人手法在语汇、意象等方面存在着较明显的雅俗差异,这种创作的差异可能与创作环境的不同有关。
结语部分简要总结柳永羁旅词雅化的意义及其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