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流体电化学能量转化强化及物质传输调控研究

来源 :华东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nda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流体电化学能量转化体系同时发挥了微流体流动和电化学能量转换技术的优点,是一种比传统火力发电更为高效节能、绿色环保的能量转换过程,在发电及能量存储等领域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该能量转化系统在利用微流体技术促进物质传输与电化学反应的同时,去除了传统电化学系统中质子交换膜的使用,不但大大降低了系统的制造成本和复杂程度,而且消除了由质子交换膜导致的物质穿透等技术问题。本文针对物质扩散传递失调、能量密度低及燃料适用性差等仍约束着微流体电化学系统发展的瓶颈问题,采用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提出(?)效率分析评价体系,开发出同时具有高能量密度和高能量转化效率的微流体电化学能量转换系统。通过外场强化促进了阳极的电化学反应,拓展了微流体电化学系统的燃料适用范围。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针对微流体电化学反应系统中物质传输失调和能量转换过程表述不明等问题,建立了流体力学、物质传输与电化学反应等多物理场耦合的微流体流动电化学能量转换过程分析模型,该模型能够精确描述系统中能量转化和物质传输的规律。建立了系统的(?)效率评价体系,确定限制能量效率的主要因素为物质传输失调造成的燃料利用率低、燃料穿透引发寄生反应及辅助流体传输设备的能量消耗。(2)为了解决物质传输失调及燃料穿透问题,采用实验研究和数值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发明了燃料与氧化剂对冲流动式微流动电化学能源转换系统。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可有效利用对流传质抑制微通道内燃料的扩散穿透;通过优化电解质溶液浓度,有效地降低了电解质内阻及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系统的燃料利用率高达91.4%。(3)针对微流体电化学系统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气态反应产物聚集于微通道中从而降低系统性能的问题,提出了具有二氧化碳自呼出功能的新型阳极结构,设计出阴极自吸与阳极自呼组合的自呼吸式对冲微流动电化学反应器,构建了相应的能量转换系统。实验证明,自呼出型阳极因设置了二氧化碳富集腔,消除了二氧化碳气泡在微反应器中的聚集;在将燃料甲酸的浓度从1M提高到6M的条件下,燃料利用率高达76.4%,该系统可同时实现高能量密度和高燃料利用率操作。(4)发明了光场强化的微流体电化学能量转换系统,能够利用具有复杂分子结构的有机物作为燃料,拓宽了微电化学系统燃料的适用性。分析和实验证明,微流体技术通过强化电荷传输和阳极表面的物质传输提高了光催化电化学反应的性能。发现光电化学系统的光催化阳极性能同时受到电极内部和电极表面双电荷传输过程的限制。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辅料对尼莫地平固体分散体粉体学性质的影响,为片剂处方筛选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微粉特性测定仪、粉体测定仪、硬度仪和千分尺研究辅料对尼莫地平固体分散体(nimodipi
目的分析肾虚证在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中的分布特征。方法根据自编的128项糖尿病四诊症状调查表对5010例糖尿病患者进行调查,建立糖尿病临床症状数据库,采用聚类分
为提高我国的能源资源产量,改善能源结构,我国相关企业正在逐步开展对于深部煤层气的勘查和开采工作,并已经初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从实际情况来看,凭借我国现有的技术手段和
介绍海缆登陆站(点)的选择原则、选点操作步骤,以及我国适宜海底光缆登陆的海岸线类型和条件。
电动叉车作为物流机械的重要工具,正在逐步地取代传统的汽油式和柴油式叉车,近几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进一步促进了电动叉车行业的发展,与此同时,人们对叉车用电机
低密度聚乙烯(LDPE)由于其卓越的电气、化学和机械性能作为绝缘材料广泛用于直流高压电力电缆输电设备和宇宙航天以及核工业等环境下电气电子设备中,但在高场强、太空宇宙及核工
厦门探索构建自由贸易园区具有较长的历史渊源。构建厦门自贸区有利于推动厦门外向型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有利于加快海西中心城市建设及促进两岸经贸深度融合,还将带来贸易
我国加入WTO后出现农产品在进出口贸易中的比重和农产品出口在农产品贸易的比例都呈下降趋势,找到下降趋势问题存在的原因和解决方法途径,可以更好地把握农产品参与国际竞争
在进行大量调研的基础上,阐明低渗透油藏水平井开发中油藏的优选、开发井网模式设计、水平井注水、产能预测、渗流规律及完井技术的研究现状,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目的:观察虫草多糖对二甲基亚硝胺(DMN)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的药理作用。方法:采用DMN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分为正常组(N,n=6)、模型组(M,n=11)、虫草多糖组(C,n=8)、秋水仙碱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