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叶吸附水体中亚甲基蓝和碱性品红的研究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nan1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染料废水直接排放到水体中,会造成水体环境的污染。低成本的生物质材料荷叶被首次用作吸附剂,去除水溶液中的阳离子染料。通过研究荷叶对亚甲基蓝和碱性品红的批处理吸附实验和动态柱吸附实验,探讨荷叶吸附亚甲基蓝和碱性品红的能力。本文首先讨论了吸附时间、吸附剂浓度、pH值、盐离子浓度、染料初始浓度以及温度对荷叶吸附亚甲基蓝和碱性品红的影响。批处理实验结果表明:荷叶对亚甲基蓝和碱性品红的吸附平衡时间为4 h,吸附剂的用量为1 g/L;温度为293 K时,荷叶对亚甲基蓝和碱性品红的饱和吸附量分别为221.7 mg/g和117.5mg/g。随着染料溶液中盐离子浓度增加,荷叶对这两种染料的吸附量均下降,而且Ca2+的影响要比Na+严重。在293~313 K温度范围内,随温度的升高,荷叶对亚甲基蓝和碱性品红的吸附量均增加;用Langmuir、Freundlich、Temkin、Koble-Corrigan、Redlich-Peterson等温线模型对荷叶吸附亚甲基蓝和碱性品红的实验数据进行非线性拟合分析,结果显示:Langmuir、Temkin等温线模型能很好地描述荷叶对亚甲基蓝的吸附过程,荷叶对碱性品红的吸附符合Langmuir、Freundlich、Redlich-Peterson等温线模型。吸附热力学结果说明:在293~313 K温度范围内,荷叶吸附亚甲基蓝和碱性品红的Gibbs自由能变化△G分别为-25.67、-26.57、-27.74kJ/mol和-24.28、-25.16、-27.28kJ/mol,吸附过程是以化学吸附为主的自发、吸热过程,升高温度有利于吸附的进行。荷叶对亚甲基蓝和碱性品红的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这两个吸附过程均符合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方程,吸附过程由膜扩散和颗粒内扩散联合控制。其次,在动态柱吸附实验中,分别讨论了进料流速、进料浓度和床层高度对荷叶吸附亚甲基蓝和碱性品红穿透曲线的影响。基于固定床吸附的实验结果,利用Thomas和Yoon-Nelson方程对吸附穿透曲线数据进行拟合,Thomass和Yoon-Nelson模型均可以较好地描述荷叶对亚甲基蓝和碱性品红的吸附。利用BDST模型可以预测不同床层高度时的理论穿透时间和吸附附饱和时间,均与荷叶吸附亚甲基蓝和碱性品红的实验所得数据一致。利用比表面分析仪、傅里叶红外光谱仪、扫描电镜、差热分析仪等现代分析技术对荷叶进行结构表征,研究了荷叶吸附染料前后的微观结构变化,为更加深入理解荷叶吸附染料机理提供理论依据。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荷叶对亚甲基蓝和碱性品红有很好的去除能力,廉价的农业废料荷叶将是一种很有潜力生的物质吸附剂。
其他文献
【目的/意义】大数据蕴藏巨大潜力,但也给个人、企业的信息安全带来巨大风险,研究大数据时代信息安全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通过对大数据时代信息安全的主要影响因
中央电视台新台址(CCTV)塔楼钢结构工程是当今世界上超高层钢结构建筑领域极具特色的宏伟建筑,其所用钢材厚度之大、强度等级之高、构件加工制作及现场安装的难度之大、精度
以黑、白、红、黄4种壳色马氏珠母贝选育系F6代为亲本,选取4种壳色最纯的雌雄个体各1个,采用解剖授精法和双列杂交的方法繁育子代,建立了6个杂交组合,包括4个自交组及12个正反交
<正>在举国欢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喜庆氛围中,近日,"东方基因·传承与创新"柯桥时尚周闭幕秀在柯桥中纺CBD·东方米兰国际时尚发布中心举行,历时五天的风尚盛典为新中国成立
采用DEA-Tobit两步法对福建省水稻种植的51户家庭农场和193户传统小农户的生产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家庭农场的平均生产效率高于传统小农户,家庭农场和传统小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现代社会,环境保护问题被提上了日程。由来已久的“重城市、轻农村”的观念,使得农村经济落后,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也是可想而知的。环境方面的法律在逐渐完善
内部审计是家族企业自身的一种内在的主动需求,而家族企业内部审计有其自身的特点。文章从产权结构、融资方式和经营理念三个方面,探析家族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实际问题及解决办
<正>一、《奇葩说》节目概况爱奇艺马东工作室制作的《奇葩说》,是由爱奇艺打造的说话达人秀,旨在寻找华人华语世界中,观点独特、口才出众的"最会说话的人"。自2014年11月29
会议
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兰州市居民酸奶消费状况进行了调查。共发放问卷524份,回收有效问卷521份,问卷有效率99.43%。通过对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酸奶作为一种功能性食品,能满足
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是把职务和职级平行地分别作为公务员两种不同职业发展路径的公务员管理制度。这一制度有拓宽公务员的职业发展空间、遏制官本位现象、提升基层公务